分享

历史上的7月6日——安禄山封王与安史之乱

 家国春秋 2019-07-06

历史上的7月6日,今天我们来说说安禄山这个人,750年7月6日,安禄山封东平郡王,此时距离他反叛还有5年时间。安禄山叛乱和河北地区的胡化有关,今天一些问题比当初还严重。全文3319字。

——750年7月6日,唐朝赐安禄山爵东平郡王,唐将帅封王自此始。这一年,是唐玄宗天宝九载,日本天平胜宝二年,渤海国大兴十三年。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早亡,他从小随母在突厥生活。成人后通晓六国语言,经常在汉人和胡人之间做买卖中间人,也时常做些偷鸡摸狗的事。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安禄山偷羊被抓住,张守珪准备乱棍打死他,他高声喊叫说:“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白白胖胖,语言豪壮,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虏,他们只要出去就一定能够按时抓到,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后把他收为义子。《旧唐书》记载:

二十年,张守珪为幽州节度,禄山盗羊事觉,守珪剥坐,欲棒杀之,大呼曰:“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守珪见其肥白,壮其言而释之。令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常嫌其肥,以守珪威风素高,畏惧不敢饱食。以骁勇闻,遂养为子。
旧唐书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他厚礼贿赂往来官员,这些人在朝廷为他说好话,唐玄宗更加信任他。《旧唐书》记载:

二十八年,为平卢兵马使。性巧黠,人多誉之。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天宝元年,以平卢为节度,以禄山摄中丞为使。入朝奏事,玄宗益宠之。
旧唐书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在平卢设置节度,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744年),安禄山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照旧。采访使张利贞经常接受他的贿赂,黜陟使席建侯又说他公正无私,李林甫一味迎合唐玄宗,一齐说安禄山好话,唐玄宗对安禄山更有好感。

但是安禄山也有很害怕的人,这个人就是李林甫。这却不是因为李林甫打仗比自己厉害,而是李林甫总是可以摸准安禄山的心思并先说出来,安禄山认为他像神仙一样无所不知,每次见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气也惶恐得汗流浃背。使者刘骆谷从宫廷回来向他汇报情况,他先问:“十郎(李林甫)说了什么?”有好话就喜得蹦跳,如果只是说“大夫必须好好地查核”,他就反手撑着床说:“哎呀,我死定了!”李龟年曾经模仿这情景,唐玄宗还哈哈大笑。《旧唐书》记载:

骆谷奏事,先问:“十郎何言?”有好言则喜跃,若但言“大夫须好检校”,则反手据床曰:“阿与,我死也!”李龟年尝敩其说,玄宗以为笑乐。
旧唐书

就这样,安禄山凭借边功、贿赂、巴结,平步青云。750年7月6日,唐朝廷正式赐安禄山封爵“东平郡王”。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又担任河东节度,至此他兼任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实力大增以后,他暗地准备叛乱,在范阳城北筑起雄武城,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做坚守范阳的部署,战马有一万五千匹。他让亲信刘骆谷潜伏在长安当情报人员,把数十名蛮族心腹将领从军队里选拔出来,取代汉族高级将领(二月,辛亥,安祿山使副將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上命立進畫,給告身——《资治通鉴》)。安禄山多次诱骗奚人、契丹人,设宴款待时在酒里放入麻醉草药莨菪子,预先挖好土坑,等到契丹人昏迷了,砍下头来就埋掉,动辄杀数千人;然后谎报为自己斩敌立功。

但是,李林甫去世后,新权相杨国忠却与安禄山不和,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历史上的6月22日——漫谈杨贵妃,天宝政局和马嵬之变)。天宝十三载(754年)正月,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哭诉:“我是外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杨国忠嫉妒,想要杀我。”唐玄宗很是怜悯,任命他为左仆射的高官。当月又担任闲厩使、群牧等使,他把上等好马都暗地挑选出来,充实自己的军队。这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举报其不轨行为,但是每一次唐玄宗都大发雷霆,把这些人捆绑起来送交安禄山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密旨,讨伐逆臣杨国忠。他率领各族骑兵、步兵十五万,直扑河北。当时中原内陆已经承平日久,戴白之人不识兵戈,听到叛乱,朝廷一片恐惧。当时,宫廷警卫部队都由集市商贩组成,中央正规军人数甚至不如叛军;叛军在边疆连年作战,而中央正规军基本只是一支“柏油马路军队”,只能阅兵踢踢正步。十二月,叛军渡过黄河开到陈留郡,河南节度张介然州城殉难,陈留太守郭纳抵抗无效,出城投降。荥阳太守崔无诐抵抗失利,失守殉难。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僭号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六月,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如累卵,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难;太子李亨把平叛部队召集到灵武设防,不久后就在灵武称帝,这就是唐肃宗。

但是,叛乱而起的安禄山最终被背叛所反噬。安禄山晚年肥胖,起兵叛乱后视力渐渐模糊,称帝后完全失明,全身长满块状毒疮。性格暴躁烦乱,动辄酷刑,连身为谋主的严庄和亲信宦官李猪儿也遭鞭棍抽打。同时,安禄山认为安庆绪胆小怯懦,想立幼子安庆宗为太子,安庆绪很慌张。于是严庄与安庆绪、宦官李猪儿谋划,于正月初五夜谋杀安禄山。当夜,安庆绪站在门外,严庄握刀带李猪儿走进安禄山营帐,李猪儿挥起大刀砍安禄山腹部。安禄山双目失明,等发觉刺客时已经难得起身,床头上的刀又拿不到手,摇着帐幔大喊:“这人是我家贼!”旋即身亡。严庄等人把安禄山尸体埋在床下,向外宣告安禄山传位安庆绪,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局面稳定后才宣布安禄山死讯,发丧。后史思明杀安庆绪,即大燕帝位,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

安禄山的崛起与河北地区的胡化有关,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是河北的胡化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安史旧将依然有自己的权力基础,唐朝在无力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只能暂时选择姑息政策。河北胡化起源在唐太宗时代,唐太宗置草原部落于河北诸州(历史上的今天(6月7日)——说说元昊和西夏)。数十年之后,东北胡人族群遍布幽、并、冀等地诸多郡县,“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藩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逐扰中原”(《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二》)。弘毅:简述“唐宋之变”

与很多人想象安禄山应该在中唐以后就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不同。安禄山与史思明等被河朔旧将奉为圣人。安史之乱后,安史降将田承嗣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人立祠,号为“四圣”。唐穆宗长庆年间,河朔旧将与士卒称呼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朝廷任命的卢龙节度使张弘靖为改变这种风气,下令扒开安禄山的墓并毁其棺,引起河朔将士不悦,很快激发兵变。中晚唐的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之子史孝章认为“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

题外话:《新唐书》评说:“禄山、思明兴夷奴饿俘,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贼杀其父,事之好还,天道固然。然生民厄会,必假手于人者,故二贼暴兴而亟灭。”安史叛乱违背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自身陷于合法性危机,内部忠诚度和下属信心都很低,最终被内部重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安禄山和史思明都被儿子杀害,他们的儿子又都被部将反叛;父以臣叛君,子以子弑父;嗣君弑君,臣亦叛嗣君。安史之乱昭示我们,稳定成熟的价值观,对社会和政治的重要作用。

但是,“君臣父子”之义的重要内容或者说前提是什么?应该是“华夷之辨”。预料到安禄山会叛变的不仅仅是杨国忠一党,早在开元末年,安禄山仅仅是幽州将领的时候,张九龄就断言:“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安禄山、史思明一党多半为各种塞外蛮族出身,慕华夏物华繁荣,鄙中国礼义廉耻;其父子兄弟相残、目无君上纲纪正是其生活常态。明末清初小说家丁耀亢评论此事说:“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先王知华夷之不可以一而限焉,以其非吾族也。乃至衽席之侧,置一异物,初以为狎之,不知其为所狎也。譬若驯狼守羊,终逞野心耳……若非父子相夷,唐几中灭矣!”丁耀亢中年经历明朝灭亡,晚年因为文学著作而身陷满清“文字狱”,这段话应该是其经历华夏危亡、神州陆沉之后的沉痛思考。

然而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要比历史上的胡化更可怕。不论是五胡十六国,还是唐末的河朔军阀,他们的后人都会逐渐仰慕华夏的精神文明。进入公元9世纪中叶,河北藩镇不断涌现出熟读汉家经典,以“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为耻的节度使继承人,他们不再像先辈一样动辄反叛,甚至主动交出世袭地位,还帮助朝廷打击其他不顺服的势力。到黄巢起兵前夕,河北藩镇已经不再是主要威胁;黄巢之后的藩镇混战中,河北势力已经成为二流的、依附性的存在。而某些自我封闭、拒绝任何改变和进步,还自以为逻辑自洽的群体,有多少学习、开放和羞愧的可能性呢?不能太乐观。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