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宣布: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文明宣传片《良渚·五千年的印记》 有幸与全世界的人们一起, 共同见证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这一刻。 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现场 每一秒,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惊鸿一瞥。 三分钟,让我们回望良渚古城遗址, 以影像的方式 致敬中华五千年。 良渚文明宣传片《良渚·五千年的印记》 (点击观看视频) 良渚王国的玉器、文字符号、 水利系统、都城布局、匠心精神, 这些良渚先民在五千年前 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成果, 经由文化的交流、碰撞、 融合、传播、继承与创新, 始终闪耀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之中。 这是良渚文明跨越五千年的印记, 也是此次影片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出发点。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影片由文明的起源引入, 从一位普通人的内心视角展开叙述, 通过镜头语言的精心设计, 追寻良渚文明与中华五千年之间的 视觉通性和精神通性。 在飞速流转的影像之中, 五千年的繁华与沧桑, 仿佛一幕幕从眼前闪现。 关于影片的创作体会,导演程方说: “我们将暗藏联系的中华文明元素 融合在不断流转的画面中, 使得观众难以对某一个瞬间作出具体的感知。 这种感知的连续性跳跃, 恰恰能使观众跳出以往习惯性的陈旧视角, 从而获得一种无法分割的整体印象。 我们希望利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乱序表达, 将文明的神秘性与神圣感保留下来, 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瞳孔是时光的壁画。 影片从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出发, 将青铜器、兵马俑、大熊猫、孔子等 有标志性的中国面孔呈现在大家眼前。 当不同时代的目光在影片中交汇, 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望就此诞生。 中华文明就像一片浩瀚的星河,让人沉醉。 从良渚刻符陶罐上的原始符号, 到后来的甲骨文、活字印刷、汉字书法, 文明,就在这一笔一画中被记录、传承。 古时“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影片从良渚先民“天圆地方”的天地宇宙观出发, 串联起了许多中华文明的符号和元素。 从良渚的玉琮到西安的钟楼、北京的长城, 从玉璧到古钱币、藻井、超级望远镜“天眼”, 在“方”与“圆”之间, 浑厚的天地与古今相连。 中华民族常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 对于“龙”的图腾崇拜,自古延续至今。 我们和良渚龙首纹玉镯上的飞龙一起, 飞越辽阔的山河大地, 见证悠久的文明印记。 ![]() 为呈现良渚古城空间格局对后世的影响, 影片将良渚古城、唐代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相互衔接起来, 由此来传达一脉相承的王国气度。 ![]() 良渚古城拥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 大型水利工程遗址。 五千年前的水利系统,守卫了家国天下, 也绵延成了此刻的江南。 ![]() “火”,见证了薪火相传的文明发展史。 那远古的火种燃烧着希冀, 如今,正闪烁出一跃冲天的光芒。 ![]() 当远古的良渚玉鸟飞过神州大地的上空, 恍惚间让人有时空穿梭之感。 “刻画的符号是远古的想象, 五千年后的我们, 又将以怎样的姿态 在这片天地飞翔?” ![]() 影片结尾通过三维扫描、数字建模的技术手段 精准复刻文物本貌, 并通过三维合成、高精度渲染等技术手段, 将玉琮、玉璧、玉钺等良渚代表性的器物 置于良渚大地实景的上空。 ![]() ![]() ![]() 影片利用器物与人物的超现实尺度比例, 烘托出如今世人在回望茫茫中华五千年时, 所感受到的敬畏与沧桑。 ![]() 瑶山,这是先祖与天对话的地方。 当祭坛的篝火缓缓燃起, 仿佛让人一眼就望见了千年。 ![]() “因为流着同样的中华血脉, 所以景仰, 所以感动, 所以满怀信心。” ![]()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界点, 仰望着亘古不变的天空, 把无数先辈递给我们的信仰、文明、力量, 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也许 就是在这个时代, 我们能做的 最伟大的事情。” 愿文明穿越时光 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祝福良渚!祝福中国! ![]() ![]() 出品方 /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制作方 / 程方和程晓工作室 (时之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导演 / 程方 监制 统筹 / 程晓 制片 / 大福 摄影师 / 程方 袁祥祎 二罡 摄影助理 / 赵佳林 李飞 二强 周丽升 大峰 小蒋 灯光指导 / 沈国强 灯光助理 / 崔建伟 浦鑫 杨浩南 朱良 小王 洪涛 道具师 / 郑强 道具助理 / 赵建法 叶杭富 华威 郑长山 胡宇超 王勇福 阿鑫 文案 / 黄凌燕 mint 后期制作 / 时之华后期工作组 三维特效 / 张立全 童舟 丁俊雄 金贤鑫 李芳 蒋文涵 朱静雯 三维扫描 / 姚瑞 巩梅懿 王鑫磊 特别出演 / 蔡卓音 造型 / 冯蕾 混音/ 莫若铭 花絮 / Daylight 设备支持 /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鸣谢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博物院 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中国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