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待家乡的草根名人,王宝强/朱之文的乡邻们有无区别?

 ycc0000 2019-07-06

01/

两人乡邻的整体素质无实质区别。

作为同为北方人士,他们的乡邻都是北方农村的普通农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文化传统,习俗差异化并不会很大。同样,和所有的中国农村农民一样,同一个年龄段受教育的程度也都差不多,经历着同一个时代,感受同时代的文明,所以不会有很特别的高下之分。

再说,哪里的人都有好中差个体差别,两个草根明星的乡邻自然也一样。

02/

为什么在各种媒体报道中给我们的感觉,王宝强/朱之文两人乡邻对他们的表现差别很明显?

各类媒体的系列报道中,我们没有看到乡邻们骚扰王宝强,相反倒经常听到报道乡邻骚扰朱之文。比如借钱、直播、围观等等。事实上也看到了,直播朱的那些乡邻为了直播几乎就是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同样是为家乡捐钱捐物、修路造桥,但乡邻们对捐款主的口碑却大不一样。尤其是通过媒体反应出朱的乡邻那种索取无度,贪心不足的描述,尤为刺耳。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不值得感恩,对朱仍然不屑一顾,瞧不上眼。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级的差别在?

主要原因就是,朱之文是土生土长的,没出名之前就在村里最底层,人人都瞧不起他,出了名之后,人们观念不会改变。

朱之文靠才能和运气,受高人相助才获得今天的成果。而他现在对老家不离不弃,加之又思想保守,村民对其收入高的心态不平衡,再加上闲言杂语也使他对借钱的村民没好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富了还是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会忌妒你,眼红你,你就往他们身上花再多的钱,他们也不喜欢你,感觉你是应该的。

不同的是,王宝强从小在家时间不多,从小就去学武术了,大了在外边闯荡,在家时候不多,村里人对他不甚了解,人们猜不透他几斤几两。而王宝强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才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就是问题的最关键。

人性就是如此,身边熟悉的人红了或发达了才会嫉妒,当这个人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时候妒忌心就会小很多。

而玉宝强只有母亲在家,村民向他母亲借钱也张不开口,而王宝强又为村里多做善事,家家都有老人,肯定受到村民的赞扬,主要是年轻脑子活会办事。

中国有一句至理名言:富不居乡。一旦你富裕了,而且是超过乡亲几百倍几千倍,这时你应该搬到别的地方去。

你可以每年回来捐一点钱,乡亲肯定会说你是位好人,善人,富了不忘家乡。

朱之文成名后,为什么还一直住在村里?未必就是朱之文不忘本,舍不得离开。朱之文之所以能出名,不仅仅是歌唱的好,还有他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身份,以务农为主,离开农村的朱之文就变味了。

所以,朱之文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认识到,这样通过直播正好可以保持成名之后的热度,让乡邻给自己义务宣传,何乐不为?

03/

我认为主要还是媒体报道选择性切入的原因,造成这种差异落差感。

表面上看,一般人并不会主动对王宝强/朱之文乡邻的比较。但是,各类媒体无非是为了制造热点,故意引导话题,激起关注,让民众参与比较分析。

关于王宝强,无论是事业、婚姻、家庭无不都话题流量大咖。王宝强随便一个花絮都足以把关注的人视线吸引过来。如果强行来把乡邻与王的关系来进行切入引导造势,其实根本没有吸引力。所以,炒作类似话题,根本就是投入产出比低下,一般媒体也犯不着做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

而对大衣哥朱之文来说,尽管做了不少正能量的事,也没有炒作起来的可能,毕竟司空见惯,没有可能形成热点流量。至于其他绯闻花絮,对土不拉叽的乡村农民来说,似乎也沾不上边。唯一比较好的炒作办法,就是故意去制造反差,用乡邻对朱之文的负面言行来扇动起舆论的关注点,以达到给媒体引流的目的。

民众正是因为媒体这种倾向性的引导,才在各自心目中形成了,朱之文的乡邻不如王宝强乡邻厚道善良的印象。

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各地媒体的这种负面引导,又强化了以上的不良印象。也许有一天会造成乡邻在媒体、民众印象中形成的负面形象无法挽回补救。这个还需要当地宣传部门引起重视,以免地方形象继续受损。

比方说,如果有人想在朱之文家乡进行投资经商,会不会因为受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黑影响而止步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因各类媒体不断渲染的朱之文乡邻负面形象还在各种媒体上传播,这于当地来说并不是好现象。

说到底,其实还是朱之文家乡还没有这种公关形象维护和拯救意识。当然这只是题外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