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生“一时冲动”,写12个字交卷,皇帝看到立即拍板:给他状元

 公司总裁 2019-07-06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自古至今都很注重对读书人的培养,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到了隋唐年间,朝廷开始设立科举,用儒家的经典书籍作为试题,选拔人才,凡是考中的都可以作为官员,为国家朝廷贡献自己的才华。

科举考试是千年来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才机制,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不可靠性。科学性是让寒门弟子的寒窗苦读有了展示的舞台,给普通平民一个晋升的机会。不可靠性在于科举考试太依赖于考官的主观判断,而且考试内容单一,没有办法达到全面选才的效果。历史上有一位任性考生,心情一时冲动,在试卷上多写了12个大字,就交了卷,没想到正是这8个字,入了皇帝的法眼。

骆成骧,是光绪二十一年的状元,四川资中人。骆成骧七岁丧母,父亲无力养活他,把他继给了一个富人家当养子。骆成骧天资聪颖,虽然命运多舛,依旧挡不住他散发出的才气。幸运的是,他的继父大力支持他读书,骆成骧也非常争气,在1893年的四川乡试一举考中第三名举人。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可以出仕了。但是他不甘心,认为自己是状元之材,在第二年入京参加会试,不幸落榜。

骆成骧下了狠心,不中状元永不返乡!他在京城找了份教书的工作,稳定下来,日日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的会试中考中的进士,获得参加殿试的机会。所谓的殿试就是皇帝亲自监考,这对于考生来说绝对是天大的荣幸,要知道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一辈子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这时的骆成骧离状元仅一步之遥,只要在殿试中发挥实力,就能实现多年的梦想!

1895年的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国内积弊难返,国外列强侵略,虽然清廷上下一致认为应该“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但是大清的官僚,你懂的。而此时的光绪帝虽心急如焚,想变法改革挽救大清,但是在慈禧老太太的打压下,他毫无实权,有志而不得发,郁郁不已。光绪认为,大清目前真正需要的是救国良策,因此这场殿试考的就是时事策论,看看这些大清未来的人才们,有什么治国良策。

骆成骧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大清国的局势他看的一清二楚,考场之上他静心答题,奋笔疾书,先是分析了清廷当局的形势,又对自己将来如何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进行了阐述,洋洋洒洒写下了自己的见解,写完之后,发现离考试结束还有一段时间。骆成骧悄悄看光绪帝,高坐在皇位上的光绪一脸麻木之情,他自然明白光绪此时的处境,不免为这位有名无实的皇帝感到悲哀。

在传承千百年的忠君思想刺激下,骆成骧不由得一股意气冲上心头,在试卷的最后面,写下“殷忧启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12个大字!写完顿觉心胸畅快。考试结束后,光绪帝审阅试卷,看到了骆成骧这几个字,顿时激动不已,觉得自己的苦闷终于有人知晓,一个小小的考生也能替自己着想,再念及自己在宫中受到的委屈,不由得十分感慨!

满朝文武大臣,后宫那么多妃子近侍,竟还不如这个考生了解他!一种得遇知己的感觉油然而生,大笔一挥,状元就是你了!骆成骧中状元后,按惯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先后担任贵州、广西乡试主考官,山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首席提调等职务,一辈子都在跟教育事业打交道。

光绪因一句话钦点了骆成骧,若在别的朝代,或许会传为佳话,但是在清末这个黑暗时代,骆成骧注定没有太大的作为。慈禧眼见皇帝和新科状元走得太近,索性将骆成骧一贬再贬。骆成骧一生不求高官厚禄,清廉自守洁身自爱,维新变法时骆成骧极力辅佐光绪,失败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对大清失去了信心,回乡教书。

辛亥革命爆发时骆成骧没有参加,他说光绪对他有知遇之恩。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代四川状元骆成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