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书丨子不语怪力乱神

 独善其身158 2019-07-06

《论语·述而》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怪异,勇力,暴乱,鬼神。

如若说逝者有灵,唯恐活着的人受死者所制。

若说逝者无灵,又怕那些不肖子孙亵渎死者。

故“敬鬼神而远之”,避谈鬼神。

《聊斋志异》,《山海经》,《六朝志怪》。。。自古不乏神怪小说。

清朝袁枚的这本“神怪小说”,却偏偏起名《子不语》

特别直白的告诉大家,本书专讲“子不语的鬼神故事”。

不过,虽然后来又改了《新齐谐》这个名字,不过还是《子不语》更深得人心。

 “书成,初名《子不语》,后见元人说部有雷同者,乃改成《新齐谐》云”

看来从古至今,大家都爱标题党呀。

不得不说,袁枚老先生真是一个奇才,

虽然他自己说自己:

“余生平寡嗜好,凡饮酒,度曲,摴蒱,可以接群君之欢者,一无能焉,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

把自己说成是个没啥兴趣爱好,聚会不会调节气氛,没事就爱弄弄文学,顺便四处收集收集“世界奇妙故事”的自娱自乐书呆子。

可谁信呀,他的这本鬼神故事,天马行空,有的没的都敢说,真真假假,恍恍惚惚...

什么李大王与素大王打架,请玉帝评理,玉帝让其饮酒,喝的多的就给他做主,结果李大王喝了三杯就醉了,素大王连喝七杯毫无醉意。

天帝就说了,天下万事理不胜数,数占七分,理占三分,故事物往往是非颠倒冤情不断,但理必定还有三分,所以人心自还有三分公道。

理不胜数,自古皆然。观此酒量,汝等便该明晓,要知世上见一切神鬼、圣贤、英雄、才子、时花、美女、珠玉、锦绣、名画、法书,或得宠逢时,或遭凶受劫。素王掌管七分,李王掌管三分。素王因量大,故往往饮醉,颠倒乱行,我三十六天日食、星陨,尚被素王把持擅权,我不能作主,而况李王乎?然毕竟李王能饮三杯,则人心天理、美恶是非,终有三分公道;直到万古千秋,绵绵不断。”

古人的文言文用字很“省”,一个字就能代表很多意思,很多七情六欲。所以,每个故事看起来简洁“给力”,细思又“恐”。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你看的懂文言文吗”,我还真不懂文言文,不过本书还真能看懂。虽是文言文,细读几遍,也能差不多知道意思,这也是本书另一个特点,不拽文,用词简洁。鲁迅先生也评价了:“屏去雕饰,反近自然”。

所以非常建议大家来看看,读读文言文,感受一下 “文字”的美。

另外,从小学语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感受,就是无论读什么,最后都会落下一个总结中心思想,比如什么“此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渴望保卫边疆建立功勋的雄心壮志...”等等。

现在不必答题了,根据自己目前的阅历和状态,去理解这些文字的意义,就越来越发觉这些古人写的东西,挺有意思的。

凭兴趣看书,才能爱读书。


一本书

读一本书,多认识一点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