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溃疡病三种典型症状成因大揭秘!【蔬菜卫士报 1439】 番茄溃疡病是番茄生产中非常具有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尤其是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发生更为严重。本课题组经过多年的调查,发现田间番茄溃疡病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典型症状。明确每种典型症状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提前对病害进行预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各种症状的形成原因。 症状一 症状:植株发生全株性失水萎蔫、枯萎,随病情发展,维管束逐渐变褐坏死、植株茎秆开裂,呈溃疡状。 形成原因:该症状主要是病原菌通过种子或伤口侵染引起。 (1)病原菌在种子表面和内部均可以存活。由带菌种子发育形成的幼苗,经常不会表现出症状,而是潜伏侵染。幼苗一旦感病,则会迅速的枯萎、死亡。 (2)当潜伏感染的幼苗在成株期发病或病原菌通过机械伤口直接侵入维管束时,植株则会逐渐萎蔫、枯萎。有时是单侧小叶先萎蔫,最终整个叶片枯死;随着病原菌从木质部传播到临近韧皮部和薄壁细胞,茎秆和叶柄的下侧出现淡黄色至褐色的条纹,随病情发展,条纹逐渐变黑、裂开,髓部和表皮层大量坏死。 番茄整株枯萎 植株单侧叶片萎蔫 髓部坏死 茎秆溃疡、开裂 症状二 症状:叶片边缘变褐坏死,病健交界处褪绿变黄,植株似“火烧”状。 形成原因:该症状主要是在成株期发生。病原菌经过传播后,可从叶表面的气孔、水孔、毛状体以及伤口进入叶片而导致边缘坏死。 叶片似“火烧”状 症状三 症状:果实表面产生边缘乳白色中央粉色至棕褐色的近圆形病斑,随病情加重,病斑中央木栓化突起且易连成片,表皮粗糙。 形成原因:该症状一般发生在绿色果实上,病原菌从果面侵入,通过果实上的具腺和非具腺毛状体进入果实。随着果实开始生长,毛状体脱落而露出毛状体基部孔口,病原菌从该点进入、侵染果实。此外,病原菌也可通过伤口进入果实而引起“鸟眼”斑。 “鸟眼”状果实病斑 二、番茄溃疡病果实发病症状与灰霉病、蓟马危害的区别 在田间,番茄灰霉病与蓟马均可危害果实,在果实上产生相应的病斑,常常与溃疡病相混淆,因此需要我们准确辨别。当灰霉病菌直接从果面上侵入时,可在果实表面形成边缘乳白色中央绿色的近圆形病斑,直径3-8 毫米,俗称“花脸”斑;蓟马危害番茄果实时,在果实表面形成白色、不规则形肿胀凸起区域,大约在发病区域的中央部位产生类似酒窝状塌陷,受害明显时,多个肿胀区域发生重叠,会产生多个塌陷。果实膨大时,病斑也明显变大。 灰霉病果实症状 蓟马危害果实症状 三、综合预防措施 1 加强植物检疫 带菌种子、种苗调运是病害传播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应加强加大检验检疫措施,防止将病原菌带入无病区域。 2 种子处理 对番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杜绝初侵染源。可用0.01%的醋酸浸种24小时,或选用 0.5% 次氯酸钠溶液浸种20分钟,然后清水洗净并晾干后再进行播种;或者在38 ℃热水中浸泡5分钟使种子预热,然后在 53~55 ℃的条件下浸泡20~25分钟不断搅拌,要控制好温度,温度过高会影响出芽率,取出种子在 21~24 ℃下晾干,催芽后播种。 3 田间管理措施 合理密植,减少枝叶摩擦,阻止病原菌的传播;及时通风,防止田间湿度过大,造成病害流行;早上叶片湿度大、露水多时,不要进行整枝、采摘等农事操作,避免病菌粘附在操作人员的身体或操作工具上进行传播。从发病田块转到健康田块进行劳作时,应提前用 10% 的次氯酸钠对农具进行消毒,或更换新的农具,接触过病株、病果、病残体的手要用肥皂水清洗。 4 化学防控 田间一旦发现病害,立即喷施细菌性杀菌剂进行防治。可选用20%络氨酮水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应用喷粉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施药人员田间操作引起的病原菌传播问题。田间施药时,应注意将铜制剂与其他药剂尽量轮换使用。 参考文献 [1] Chalupowicz, L., Zellermann, E. M., Fluegel, M., Dror, O., Eichenlaub, R., Gartemann, K. H., Savidor, A., Sessa, G., Iraki, N., Barash, I., Manulis-Sasson, S. (2012). Colonization and movement of GFP-labeled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during tomato infection. Phytopathology 102: 23–31. [2] Gleason, M. L., Gitaitis, R. D., Ricker, M. D. (1993). Rec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Plant Disease, 77: 1069-1076. [3] Carlton, W. M., Braun, E. J., Gleason, M. L. (1998). Ingress of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into Tomato Leaves through Hydathodes. Phytopathology, 88: 525-529. [4] Lelis, F. M. V., Czajkowski, R., de Souza, R. M., Ribeiro, D. H., van der Wolf, J. M. (2013). Studies on the colonization of axenically grown tomato plants by a GFP-tagged strain of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39: 53-66. 作者:康华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