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拜师学艺 古时候,中医跟师很不容易,有的老师傅,不轻易教徒弟东西,尤其是核心信息,好东西都在临别时才给。 夜市一条街,人声鼎沸,生意兴隆,师徒俩找个相对安静的角落,一份花生拼毛豆,两瓶冰镇啤酒,外加一瓶八二年陈酿。两杯酒下肚,师父心想,临出师了,徒弟跟了我五年,听话能干,眼看着就要闯荡江湖,为师得给他几个秘方,拿着用吧,一招鲜吃遍天。 酒能成事。老师傅把珍藏了一生的好方子和盘托出——“这个是治牛皮癣的!”“这个是治牙疼的!”“谢谢师父!受徒儿一拜!” 五年跟师,师徒情真意切,千恩万谢,徒弟拿着师父的方子,微微一笑,花生米吃起来。 然而,现代人学中医,仅秘验单方不好使。得熟读医书,得跟名师,想进步,不深造怎么行。这不,酒也喝了,下面的故事来了...... 江湖上,每诞生一个大侠,就批量产出一众铁杆粉丝。伤寒界也是这样,郝老师的铁杆粉丝遍布各地,慕名前来学习的学员甚多。这几日在京学习,参加郝万山《伤寒论》临床应用专修班。全国各地的学员都来了,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有刚走出校门的医学毕业生,也有临床二三十年的中医大夫;有民间的高手,也有已经带博士的正高职称的专家。有70多岁的长者,也有6岁的小女孩。他们都来了,都想学好《伤寒论》。 为啥要学习《伤寒论》? 一流好方+三流用量=无效。 一流好方+三流辨证=无效。 一流理论+开药乱炖=庸医。 经典好方+精准辨证=实践派高手。 若想成为实践派高手,需要理论的梳理和精炼,需要不断的实战演练。先说学习,评价《伤寒论》学得好不好,有什么硬指标?学伤寒,有一种牛掰,叫做“我能背下来”。 中医爱好者说,我渴求健康,我喜欢经典,我想学中医。医学生说,我会背诵《伤寒论》398条条文,可我不会用,临证少。民间中医说,我每用经方看七八十个病人,可我理论需要补充,因机证治理解得不透彻。有人说,我背诵了这么久,还是不会用。 一知半解,大概其,就这么用吧,不思考,这是惶恐从业者。学好了,用好了,信心坚定了,才有信仰,对中医的信仰。 问题来了,如何学好《伤寒论》? 第一,多背《伤寒论》条文,这是童子功。 第二,多理解病机,这是提升看病段位的核心。 第三,多思维训练,现场实录,实战演练,模拟训练。 第四,也是提升的关键一招,就是要多跟师临证。学以致用,经典才能焕发光芒。 以上四点,能做到任意三点,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大夫。 学员们都是中医优秀人才 郝老师学贯中西,今天讲解了对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变证等的治疗。他对苓桂术甘汤、柴胡剂、大陷胸汤等方证的因机证治都熟谙于心,尤其是郝老师运用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诸多疾病,临证疗效显著。 有人说,中医缺四类人才:第一,缺临床人才。第二,缺教学人才。第三,缺文献整理人才。第四,缺传播人才。大家彼此熟络了,也都是同道者,便不再客套,很多人平日里没处表达,不知道和谁表达,不方便表达的话,在这里,都能敞开了说,说本质,说困惑。有想学医却无从下手的,有说做中医太辛苦的,有发愁没地方跟师的,敞开心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他们都是中医优秀人才。 二十要疯,三十要定,四十要静。知识学习、信息交流、解识同道、坚定信仰,课间大家都愿意围着郝老师,请教。或者,大家就围着郝老师的学术继承人——周培培老师,交流心得。 不生气就不生病 老百姓看病,保持健康,无非靠四个途径:第一,靠亲朋好友介绍,靠当地好医生。第二,靠预防,靠体检,靠大医院,消炎西药挂吊瓶,强心利尿加止疼。第三,靠自学,久病成医,遇不到好大夫的,有的就靠民间偏方。第四,靠一身正气,硬扛着呗,正气存内呢。大道至简,要言不繁 郝老师授课一流,信手拈来的知识,总能给人以启发。郝老师说,讲课有四个境界:“念、背、讲、演。”故事和理论融合在一起,听众也正好特别需要这些。星云大师曾经评价郝老师授课,说郝万山老师讲课“事理圆融,契合时机”。 最开始,大家都学《伤寒论》,好多人学中医,都捧着本《伤寒论》,没什么奇怪的。起初你是超越不了其他人的,初学的人,也不会想到靠这个吃饭。 可是学着学着,你会发现差距慢慢拉开了。比如“小青龙汤”,绝大多数人看了书之后会说:“我知道!这是外寒里饮证!”然后就此结束。他们不可能吃这碗饭了。以后《伤寒论》对他们而言就只是一部经典。 另一部分人白了之前那些人一眼,补充说:“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然后,就此结束。他们走得更远了一点,但也不可能吃这碗饭了。以后《伤寒论》对他们而言就只是一部经典。 还有更少数一些人,说:“刘渡舟老师在临证使用小青龙汤时,只在喘急必需之时一用,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类,温化寒饮,则疗效理想亦无流弊可言。” 应该给他们鼓掌。他们走得更远了一点,但也照样不一定能吃上这碗饭。《伤寒论》对他们而言就只是一部经典。 必须什么样才有可能吃上这碗饭呢?比如你必须能不假思索、滔滔不绝地说出很多条文内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无坚不摧,无强不破,在《伤寒论》的研究中,具有精奥的造诣。郝万山老师就这样的一个伤寒大家。 郝师临证医案 今天郝老师现场诊疗的病案如下。 案例一 闻某,男,65岁。2019年7月6日初诊。 主证:咳嗽,自觉痰在咽喉,心烦气躁,咽中不爽,脉弦细滑,舌红苔薄白。既往史: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下肢动脉血栓病史,1年前下肢动脉放置3个支架,今年3月又行一次支架手术。曾在造纸厂工作,饮食较咸。 在诊疗过程中,郝师说,自己之前到过福州的一个寺院,寺院的镇院之宝是一本经书,是一个僧人用自己的血书写的,几百年了,笔迹没有一点凝块。郝师特意问过,得知这个僧人不吃一点盐。其实,不吃盐对健康不利,但吃多了也不行。有时候,阿司匹林并没有降低血栓的形成,而是增加了出血的疾病。最重要的是要改变饮食习惯,要靠自己。 治法:舒气化痰,宣肺止咳。处方:北柴胡10g,化橘红15g,浙贝母10g,桔梗10g,杏仁 10g,蜜紫菀10g,款冬花10g,桑白皮15g,乌梅10g,防风10g,荆芥10g,当归15g,茯苓20g,党参12g,远志12g,石菖蒲10g。14剂,日1剂,每日两次分服。 按语:慢阻肺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呼吸系统对外界比较敏感,这个患者长时间咳嗽,但是咳的痰和小青龙汤证的痰不同,小青龙汤证的痰是白色、泡沫样的,而这个患者是黏痰。主要的思路是调控情绪,调畅气机。用了定志丸,石菖蒲、远志本身也是化痰药,用化橘红、蜜紫菀化痰止咳。虽然没有明显的过敏,还是用了乌梅、防风、荆芥,意在祛风、抗过敏。用当归改善肺部和下肢的微循环,有的药看似不起眼,但非常关键。 案例二 孙某,女,63岁,2019年7月6日初诊。 现病史:多汗11年。出汗时有烘热,足部怕冷,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出完汗有自觉怕冷怕风,入睡困难。情绪激动便见汗出,手心出汗。大便两次一日。舌红,脉细。治法:和阴阳,宁神志。处方:山萸肉15g,枸杞子12g,女贞子10g,当归15g,熟地黄15g,黄柏10g,知母10g,浮小麦30g,陈皮15g,茯苓20g,炒白芍30g,党参15g,远志12g,石菖蒲10g,炒酸枣仁20g,炙甘草10g。14剂,日1剂,每日两次分服。 按语:该患者属于更年期之后出现阴阳失调,主方为二仙汤、知柏地黄汤。方中巴戟天、仙灵脾和阴阳,助肾阳。也用了二陈汤中的陈皮、茯苓;半夏偏温燥,没有用。远志、石菖蒲安神定志。这个思路对于更年期综合征也有效,具体用药可适当加减。脚凉可以用吴茱萸粉、陈醋调成的膏药,贴在涌泉穴上,引热下行。 7月6日下午,周培培老师带来了临证运用郝师名方的临床案例,案例分析引人入胜。名医经验,回归经典,勤于临证,中医灵魂贯穿始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之魂不能丢,要学渔,不要学鱼,《内经》有论。 7月6日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淑然教授讲解了“浮针”这一传统非药物治疗方法,讲到兴起时,马淑然教授在现场用她的浮针诊治了颈椎病和膝关节炎的患者,两位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大为缓解,各位学员赞叹连连,直呼过瘾!浮针简单易学,临床效果显著。 愿你也能:每学透一个经方,就治好一批患者。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药架满尘土。 明天是授课的最后一天,“一册本草读透,医学圣堂守候,漫步诉尽离愁,是分舍时候”。晚安,明天见! |
|
来自: 昵称10570002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