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明末清初这场灾难性战争,希望能唤起人们警醒

 迂翁 2019-07-07

南阳在经过汉代崛起之后,正式发展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更因光武帝刘秀兴业于此,南阳亦始与长安、洛阳鼎足而立,成为东汉三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素有“南都”、“帝乡”之称。更孕育出医、科、商、智、谋“五圣”等永垂青史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的南阳郡人口一度达到240万,位居全国各郡之冠。可以说南阳在汉代已发展到历史的顶峰时期,但是,随后经过唐宋元明清各代,由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南阳不仅在政治经济等各领域渐趋衰微,人口也在急剧减少。有人说经过了金元明清战乱,南阳本土上的土著人几乎没有多少了,大多数居民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特别是到了明代,南阳被封为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的藩地,史称唐国,城周36公里,表面上“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山、陕、江、浙、川、鄂等地客商纷至沓来,各种商务会馆、公馆比比皆是,但是到了明朝末期,统治了阶级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各种苛捐杂税繁重,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万千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饥寒交迫,难以忍受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纷纷揭竿而起,爆发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就是这股明末农民起义中的中坚力量。

南阳张仲景医圣祠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当时陕西农民惨遭大旱之灾,百姓颗粒无收。年少的李自成不得不离家出走,四处流浪,靠乞讨为生。据说他流浪到河南洛阳地界时,因为当地农民都比较穷,很少人能施舍给他一口粗粮充饥。后来他就混入洛城乞讨,谁想城里人都看不起他,不愿施舍东西给他。有一次他在街上实在饥渴难耐,看见路上有西瓜皮,正要弯腰捡起时,竟然有个地主模样的坏人,恶作剧似的把西瓜皮翻扣在地,并踩上一脚不让他捡,还取笑他这个陕西来的穷蛮子......被羞辱的李自成怀恨在心,从此便偏执地认为河南人比其他地方的人都坏,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一定要把河南人挨家挨户杀个干净,以报此辱。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并未有正史记载。当时农民起义在晋陕一带势如破竹,搞得轰轰烈烈,大批流民被迫远走他乡,向中原流散。明崇祯二年时,年23岁的李自成揭竿而起,起义反明,后称“闯王”,势力不断扩大,开始了“三杀河南,九洗宛城,水淹开封”等恶行。李自成在中原大地上,以反官府之名多次惨无人道地滥杀无辜,一直杀到无人可杀之时,便往路上扔元宝。如果元宝不见了,就继续搜寻,一直杀得“路不拾遗”。当时河南巡抚曾奏报明廷:“闯、曹蹂躏中原,中州五郡八十余城尽为瓦砾”。洛阳、南阳、陈州(今淮阳县)、鹿邑、太康、德府城(今商丘)、许昌、襄城等地,闯王兵马所到之处,百姓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尸骨纵横、满目疮痍。这些文字描述,在各地的地方志应该都有记载。明代河南的城市人口并不多,但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个人财富要远胜于乡村。李自成在河南屠杀的多为城池居民,也就是对明代河南“精英”阶层的一次大清洗,使得中原2000多年的发展结果毁于一旦。开封是明代河南第一城,在金末、元末的战争中尚且能保留一丝家底,却在明末遭遇灭顶之灾,从此以后,元气再难恢复了。南阳作为汉都、帝乡也惨遭李自成九次屠城,据数据记载:至明末农民起义结束,到大清国的建立,南阳人口急速骤减到3.8万人,听来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南阳鼎盛时期的汉冶铁

那么,李自成为什么会这么恨河南人,并一二再,再二三地血洗南阳城?总得有个说法吧!又不是你到南阳来讨荒儿,南阳人不给你啃西瓜皮,还上前踩上一脚,相信南阳人也不会这么干!都是农民的儿子,豫陕又是近邻,来到中原,血浓于水,没有好的,总有吃的,给你施舍一口,这是南阳人本有的品质。再说欺负你的是洛阳地主,九朝古都里保不齐皇亲贵胄遗孙众多,不让你吃西瓜皮,难泯胯下之辱,但南阳人究竟是怎么惹着你了?让你耿耿于怀。事情还得从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说起:这一年,闯王李自成围攻开封,驻汴总兵陈永福坚守不降。陈永福站在城门楼上,对着闯王拉弓射箭,也不知是陈的箭法高,还是闯王的眼力准。陈射一支,闯王接一支,持续几个回合都不分输赢。最后陈永福忽生一计,用双箭一齐向闯王射来,闯王躲闪不及,接住了一支,另一支射中了眼睛。闯王大怒,发誓要“杀尽河南官兵”。

南阳奎章阁“控制秦关”

李自城恨南阳人,也是为报他攻打南阳时的另一箭之仇。南阳城是在明初洪武年间由总兵郭云重建的,到清代中期,因为太平军的起义,捻军的北上,威胁着地方封建势力的安全,南阳城又在咸丰四年(1854年),由南阳知府顾嘉蘅在郭云修筑的老城基础上,进行大修。所以在城门上都留了顾嘉蘅的手笔石刻横额。据说,西城门上题的是“控制秦关”四字,字迹遒劲,雄浑有力。就在这块石刻横额的上方的城墙上,深深镌刻了一条铁鞭印。鞭梢向下,斜悬在城门顶上,约有五米长。鞭柄较粗,鞭梢渐细,刻制精工,鞭节历历在目。明崇祯九年(1635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从归德经密县、登封分道进攻南阳,一天夜里,他乘马到宛西城外观察地势,为了摸清城关详情,不免走得离城门太近,当时守军左良玉正在城头巡视,忽然发现有人在暗中窥伺城楼,遂放一支冷箭,不料冷箭正中李自成左肩。李自成恼怒成凶,随即拔出箭镞,飞马直奔城下,但城门紧锁,无奈对着城墙狠狠抽上一鞭,留下一道深深的鞭印,然后才悻悻离去。南阳知府顾嘉蘅为了夸大这次战功,警告起义军以此为前车之鉴,特意请能工巧匠在修城时,在城门上镌刻了这条铁鞭痕迹,意在警示守军,提防流寇攻城。老南阳人对这条鞭印,应该都印象深刻。后来,由于近代战争,南阳老城门历经战乱多数被破坏拆除,那条闯王的“铁鞭印”却永远埋在旧故纸堆里,成为历史之迷,现已不再重现。

南阳古城墙

清史上记载李自成九战南阳事迹。第一次,是明崇祯六年(1633年),那年十一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义军齐集河北,崇祯帝派大将军左良玉、汤九州堵剿。义军连战皆败,被追至黄河边,河水汹涌,无路可退,只得伪降。崇祯帝派来的监军杨进朝相信了他们的话,兴冲冲进京向崇祯报喜。可是就在这时,一夜北风紧,黄河结冰了。起义军从毛家寨竞渡,河南军兵无人能扼,最后窜入卢氏山中,由间道入内乡,大掠南阳,官民死伤无数。第二次,是3年以后,即明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起义军再犯南阳,陈永福败敌于朱仙镇(今开封),李自成败走登封,与其他义军会合,又分兵向裕州(方城)、南阳进犯。明军兵部侍郎卢象升、总兵祖宽、游击罗岱等带兵迎击,在七顶山大战起义军。七顶山就是今方城县七峰山,山上有楚长城的遗址,但也有人说,这是李自成在此役中修筑的防御工事。这一仗把李自成的精锐部队几乎消灭殆尽,当然,南阳官兵也损失不小。之后李自成率残部仓皇北撤,进入南召、鲁山。第三次,明崇祯十二年年(1639年)夏,李自成再次率领起义军进攻南阳,在南阳城西与清军总兵左良玉展开激战,李自成镇平关失利,最后被左良玉从南阳追击到了湖北,然后走神农架,进入四川。李自成败走湖北郧、均两县,饱受那里的清军车厢峡之困、鱼腹山之围,窘迫到差点自杀。为什么呢?因为闯王不善山区作战,最后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九月,再次迂回到南阳。这便是李自成第四次攻打南阳。实际上,南阳应该是李自成的福地,当时李自成的起义军被打得仅剩几百人,但是在南阳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这大旱对南阳老百姓来说,不是好事,但对李自成来说,却是迎来一个绝佳的良机。当时天旱还闹蝗灾,草木食尽,老百姓饥无可食,斗米万钱!这时候李自成打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老百姓欢欣鼓舞,那些没有饿死的农民纷纷加入到李自成的起义军,李自成的起义军一下子从原来的几百人扩展到数万人。他利用这支饿虎之师,北攻洛阳,当“滚”到洛阳时,起义军已达数百万人。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起义军攻下洛阳,李自成杀福王朱常洵,勺其血,与鹿肉混食,曰“福禄酒”,并散金以赈灾民,乘胜向开封进发。

南阳张衡墓

李自成攻下洛、汴之后,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又攻陷南阳,此为第五次攻打南阳城。当时的明南阳总兵猛如虎奋力抗战,最后战死,李自成生擒唐王朱聿鏼(唐定王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键因为进京勤王,被崇祯囚禁于安徽凤阳)并杀之,力破南阳邓州等十四城,再攻开封。在开封受到守军陈永福力拒,并用弓箭射中李自成一目,李自成不得不退居朱仙镇。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李自成决河灌开封,城陷。孙传庭急攻起义军于南阳,李自成大败,追奔三十里。此为第六次攻打南阳。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李自成再破南阳城,南阳知府邱懋素被其杀死。此为李自成第七次攻打南阳。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李自成连营五百里,再屠南阳,进攻汝宁。总兵虎大威中炮身死,另一总兵杨文岳被抓,大骂贼军,被李自成绑之以炮轰击杀死。这一年河南都邑几乎全部沦丧,明廷也不再设官,中原大乱,在历史上为最。这是李自成第八次枚打南阳。最后一次攻打南阳,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在襄阳称帝,建号大顺。为了巩固江山,这一年李自成又从襄阳出发北上,经南阳,直取关中。崇祯帝急派总督孙传庭迎敌,在南阳,为了护粮,孙传庭遭到李自成五重围堵,时遇大雨,孙军出兵不利,大败后退居潼关,最后潼关也沦陷了,孙传庭就孤注一掷,跃马扬刀,冲入敌阵,与义军拼命,最后战死。自此,李自成的起义军大获全胜,正式敲响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丧钟。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的黎明,崇祯帝自去冠冕,以发覆面,自缢于煤山。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傲然走进承天门,踏入紫禁城。相信,此时的闯王,一定在毡笠缥衣上还沾着南阳的风尘,他的乌驳马的蹄甲里,也一定夹杂着南阳白河岸边的泥沙。

公园望仙台

李自成九战南阳,偌大一个南阳城被铁蹄溅踏得只剩下一座空城,起义军几年下来,把宏大的明唐王府和九座郡王府变成了一堆瓦砾,成群的野狗在瓦砾间啃着尸体和白骨,吃完了死人吃活人,南阳城的大街上几无可行之人。到顺治三年(1646年),大清首任南阳总兵张应祥赴任时,据说都不敢进宛城,不得不坐着笼车,手持长矛,与宛城的大批野狗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殊死搏斗。一年后,在南阳玄庙观道士的帮助下,才把宛城的数万尸骨收集起来,堆在玄庙观的西南角(今南阳人民公园西北角),并建成一座高台,名曰“望仙台”,超度灵魂。至今的南阳人在这座高台上浏览望景,在高台下莺歌燕舞,可否想到400多年前那些天昏地暗的日子里,南阳城民是怎样一种生存际遇?后人为了纪念那段历史,就在“望仙台”下立了一块石碑,名为“张将军收瘗枯骨碑”,读来发人深省。李自成九战南阳之后,南阳开始一蹶不振,虽经清朝一代的发展,仍难以恢复到汉代时期的鼎盛。曾经的城周36公里,人口240万,“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南阳城,到1948年11月南阳解放时,城周不足10公里,人口仅3.8万人。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后辈人纪念和深思么?放眼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南阳人,我们有理由用行动来捍卫改革开放的优秀成果,希望那些狗吃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张将军收瘗枯骨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