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博士说园林|“山环水绕”——昆仑神话衍生的园林模式(下)

 浙派园林 2019-07-07

先秦园林那些事儿:04

【园林趣谈】

1、“山环水绕”——昆仑神话衍生的园林模式(下)

(2)选择山水俱佳的地点造园

“山环水绕”园林模式不仅体现在对仙境的构想上,也体现在造园地点的选择上。

在选择造园地点时,人们普遍认为,山清水秀的环境是造园的最佳地点。

明代著名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中,对各种园林基地作了分析比较和排列,他说:“居山水间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将山水地评为第一等。

同时代的造园家计成也完全赞同上述观点,他在《园冶·相地》中写道:“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明代两部重要园林专著

自然山林高低起伏的地形和芳草杂树、小鸟小兽等动植物对塑造园林景色极为有利,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自成天然之趣。

要是园林滨江、临湖而建,那么其浩渺的水面也正是造园的绝佳条件。正如计成所说的:“江干湖畔,深柳疏苇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

只要看看留存至今的古典园林,凡是处在山林或江湖环境中的,几乎都将山水作为着重描绘的主题,它们的景色也比其它园林有更浓郁的山野趣味。

在我国文化名城的郊野山水风景地带,如扬州瘦西湖及蜀岗,镇江南山,无锡惠山及太湖之滨,苏州石湖及灵岩、天平山,杭州西湖等地,自古至今都是园林荟萃之地。

杭州西湖

北京西北郊的昆明湖、玉泉山一带,从元代和明代开始,就集中了许多园林,到清代中叶,除了所谓“三山五园”等大型山水宫苑之外,光是私家园林便有35座。之所以会如此集中,主要是因为那里有山有水,能造出好景来。

山水风景地并非一定要去郊外寻觅,如果城中有山有水,则更是营建园林的好地方。

例如,江南名城常熟的虞山,“十里青山半入城”,山中清涧奇石、绝壁危峰俱全,自古就是造园的胜地。据史书记载,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当年就选中了这块城中山林地建造“读书台”,作为他选编《文选》的阅读研究之地,后来这里就成了一个以古遗迹和山林景色著称的园林。

昭明太子读书台

(3)修筑台、榭等高大建筑

除了“山环水绕”模式外,昆仑神话对园林的第二个影响是园林中,尤其是早期园林中“台”的出现。

“台”是用土堆筑成的高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昆仑山山势雄伟,高耸入云,被古人设想为天神在人间居住的地方,是一座神山,但如前面所说,神山往往是难以企及的,因此统治者就只能模拟神山,筑台登高,以便和天上的神明沟通。

秦汉及其以前,帝王筑台之风极其兴盛,传说中的帝尧、帝舜、夏启都曾修筑高台以通神灵。殷纣王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周代的天子、诸侯也纷纷建台,其中如周文王的灵台、周灵王的昆昭之台、楚灵王的章华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台。

姑苏台

台上建造的房屋叫做“榭”,除了通神之外,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榭建成后,台的观赏游览功能逐渐上升,并逐渐与园林相结合,成为宫苑里面的主要建筑物。

秦汉时期,这种风气依然长盛不衰。汉武帝在建章宫所建的通天台,也是受了昆仑神话的启发,希望以台体的高峻达到通天的效果。

秦汉之后,园林中再难见到人工堆砌的高台,取而代之的是假山、楼阁这些象征性的符号。

(4)模拟“仙境”造园林

模拟“下都”琼楼玉宇,是古代宫苑又一传统,也是昆仑神话对园林的第三个影响。

据说,夏朝最后一任君主桀和商朝最后一任君主纣,都曾以极大的热忱复制过昆仑山中的“倾宫”“璇室”,以致耗尽国力。

昆仑山中的玄圃和疏圃更是古代帝王园林所模仿的范本,有时甚至常常直接以“玄圃”“疏圃”来冠名。

南京玄武湖玄圃

例如,南朝“玄圃园”始建于南北朝宋元嘉时期,陈朝末年被毁。经考证,其位置大约在今南京市珠江路河道以南的桃源新村一带。园内山、水、建筑、动植物繁多,景色精美。从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到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玄圃园实现了由极尽奢华、纵情声色的游乐园,到陶冶情操、治学树业的文人园的转变与升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