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 | 上海印象

 欢迎大咖 2019-07-07
感悟 | 上海印象
如果有一天离开上海,这里经历的一切或许没有太多回忆。

城隍庙的灯火阑珊,外滩的流光溢彩,南京路的人来人往、东方明珠的雄伟壮丽……

现代上海的美好,吸引着一批批“朝圣者”来到这座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湖北人,我来到上海,是2010年。

那年正值世博会,即将毕业的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初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走出火车站不久,我就感受到了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沈阳装饰装修北京业之峰北京业之峰

在地铁站里的电梯上,背后一个行人突然撞开了我,迈着大步向上走去。那时我才发现,电梯上的每一个人都是靠在右侧,空出左侧方便其他想快一些的人走。唯独我一个人大大咧咧的站在左侧。

撞我的人随口说出的那句“素质低”,让小城市出来的我很委屈。但这件事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城市的压力和压抑,人潮中的过客匆匆来去,少有言语,与故乡道路上的欢声笑语截然不同。

然而,初来上海生活的压力感,被华丽的世博会彻底打消,炎炎夏日,排了几个小时的长队,我如愿以偿的进入了世博园。尽管只能远远的观望中国馆,但强烈的满足感让我对未来在上海的生活充满信心。

感悟 | 上海印象

1

身边很多人,甚至我自己都不相信,学历不高的我,竟然能在陆家嘴找到第一份工作。从金茂大厦出来,我感觉像是在做梦。为了新工作,我买了一套价格不菲的西装。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大为疑惑。在被誉为东方华尔街的陆家嘴,放眼望去满是高楼大厦,诸多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都坐落于此。而我上班的金茂大厦,更是陆家嘴的地标建筑。

在如此高规格的大楼里,我在这家公司的工作内容,却是打电话…

感悟 | 上海印象

进入公司后才知道,这是一家做贵金属期货交易的中介平台,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够200个电话,招揽客户开户,在平台交易贵金属。

经理每天早上都会开一个晨会,为员工进行一番“信心教育”,然后展开一天的电话销售工作。除了讨论一些美国非农和金属价格之间关系,在工作中无法学到任何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此外,我们在陆家嘴上班的这些人,中午吃饭也很有趣。需要走2公里,到陆家嘴周边的小店去吃。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核心区域的餐饮价格实在太贵。

工作几个月后,我选择了辞职。离职的最后一天,我在金茂大厦边的地铁二号线出站口,坐了很久,看着人来人往西装革履的人们,回想过去这几个月的工作生活,就像做了一场荒诞的梦。

感悟 | 上海印象

2

来到上海之后,学上海话曾是我的既定的目标之一。我甚至幻想过春节回家向亲戚朋友炫耀上海话的场景。

换过几次工作后,我却发现,在身边的同事几乎全是外地人。听到上海话最多的时候,是下班回家的路上。做到地铁终点站,转上公交,上海的繁华闹市渐渐远去,夏天的时候,伴随着夕阳,车窗外的麦田和小石桥是回家路上的美好光景,而每到一站,公交车就会用普通话和上海话各自播报一遍站点。

工作这么多年,老徐算是我接触最多的上海人。但他并不想印象中的上海人那样精致。

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时,我和老徐相识。他将近要比我大两轮,在工作中照顾我很多。我曾经问过老徐为什么现在上海人本地人越来越少了,公司里几乎见不到。老徐的观点让我有些触动。他说不是上海人少了,是外地来上海的人太多,遇到上海人本地人的几率就小了。现在的上海已经不是上海人的上海,变化太快,来到上海,相当于看到世界。

也许很多人觉得上海本地人名下都有好几套房,吃穿不愁,上海人上班意愿不强。但据我所知,事实并非如此,老徐就是一个例子。

据老徐说,他小的时候住在带着石库门的弄堂里,一家十来口人挤在小阁楼里,可以说是传统的上海人。后来政府给他分了一套老西门的公房。如今他女儿在日本留学,以后回来的婚房可能还需要指望老公房拆迁,这套老公房拆迁后,置换给老徐的拆迁房在远离市区的松江。

正如老徐所说,随着上海的飞速发展,上海核心区域的老上海印记正在逐渐慢慢消失。

感悟 | 上海印象

3

来上海多年,最大的收获是爱情。

妻子以前跟我是同事关系,看过几次电影后,我鼓起勇气向她表白。为了庆祝确认关系,我们想吃一次最能代表上海情调的晚餐。

在淮海路优雅迷离的灯光下,我和妻子漫步在这条百年老街上,最终到达了目的地——红房子西餐厅。

据说这里有很多老上海人的回忆和故事。但我们去了之后,却有些失望。餐厅中顾客寥寥无几。房间的墙面有不少掉漆和裂纹,暗红的桌布似乎在述说着历史,但在我们看来,却显得陈旧不堪。

我们点了两份牛排和其他一些配菜,到了结账的时候才发现,一共消费了将近1000元。让我们感觉到一丝受骗上当的感觉。

感悟 | 上海印象

走出饭店,淮海路上灯光依旧,路上行人穿着光鲜亮丽,但两边的店面却鲜有人光顾,它们就像一幢幢建筑艺术品,诉说着上海的精致与高贵,对我们来说,它们只能远观,不可亵玩。

感悟 | 上海印象

4

来上海多年,我并没有安身立业的本钱。我和妻子依旧住在郊区的出租房里。人来人往,日出日落,在上下班的路上,当我低头看着手机,时间似乎静止,我沉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之中。当我抬起头,公交车外的光景却已沧海桑田。重卡一辆辆呼啸而过,各种地基拔地而起,曾经伴随我回家路上的农田早已消失不见。

这些年来,随着我在上海呆的时间越久,我对上海的印象就越模糊。因为它发展的太快,连给人酝酿“物是人非”的时间都不给。

而它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在空间上,更体现在上海人的生活文化方面。一年又一年,我见证了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从90后到95后,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为这座城市注入着新鲜的活力。我也愿意在淮海路光明邨排队去买鲜肉月饼,那里总能有一队精神矍铄的老上海人们,他们一边排队,一边用地道的上海话聊天,让我真实的感受到,我生活在上海。

上海电视塔、虹口大戏院、八埭头、太平洋数码、东台路、工人文化宫、铜川路……在老徐嘴里津津乐道的地方,有的已经消失不见,有的我去了没有太多感觉。

作为一个来上海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没有老上海人那些经典的回忆,也没有什么永生难忘的回忆。

同样,未来对我来说也是彷徨的,我不知道还能在这座光辉璀璨的城市呆多久。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上海,我对这座城市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就是地铁。

地铁上的每个人表情,组成了一幅上海的浮世绘。有稚气未脱充满活力的学生族,他们激烈的讨论着《王者荣耀》;有一脸疲惫的上班族,他们或坐或倚,或双眼无神的盯着手机,或闭目养神;有穿着干练的生意人,大声的打着电话,嘴里动不动就说出天文数字;有银发苍苍老人,他们常常带着一个布袋购物车;有搂搂抱抱的情侣;有推车婴儿车的年轻妈妈……

在这座日新月异的东方城市,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带着不同的故事,短暂的汇聚在一截短短的车厢里。

趁着年轻,如果有机会,来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看,一定会受益匪浅。但不要像我现在这样,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为什么出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