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秦直道_甘泉张湛武_新浪博客

 历史探奇 2019-07-07


探秘秦直道

  (2016-08-02 00:07:35)


分类: 自作文笔

    秦直古道,探其秘,历史堙没过去。穿越荒野,起黄尘,我辈追寻足迹。夯层犹在,瓦甓遍地,怅然心伤际。草木有情,守望几多世纪。遥想秦始皇帝,兵马直通之,数番决议。甘泉宫中,睥睨间,了无诗情画意。安内攘外,扫狼烟务急,功在社稷。男儿壮举,不屑后世猜忌。   ----------湛武《念奴娇.秦直道怀古》

一段游记,记述一次经历。开篇,先写几句诗词,是古人常用的格式。我忽然明白,这是先亮亮嗓子,舒一舒心中块垒,即便是不讲究平仄,挂了首打油词,贻笑大方也要如此。

话不说这秦直道的辉煌过去,也不喟叹这浩大工程险些被世人忘记,单说有志丹人宿平的一番义举。时在2016年7月26日,受志丹县文化馆副馆长、县收藏家协会主席宿平邀请,甘泉县秦直道爱好者十人参与了由他牵头主办的“探秘秦直道”志丹行活动。活动之初,我担心这么大的活动,在四天前还没有经费着落,能办成功么?不料,短短数日,他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众多赞助商的鼎力相助,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先生,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肖建一先生,以及国防大学等一批专家教授的亲临指导,殊为不易!    

   

下图:宿平与县文联胡主席作欢迎宴会致辞

探秘秦直道

   

下图:简单扛硬的文艺演出

探秘秦直道

   

下图:将军广场的启动仪式

探秘秦直道

丹县的秦直道遗址,据文物普查和考古专家订证,在县境内经4乡36村,全长105公里。南从甘泉县方家河、榆树沟入志丹县永宁乡柏树畔村,经孙树坪、巷渠、任窑子、安条、麻湾子、牛棚圪、曹家畔、土门,又经双河乡南梁、新崾崄、杨坬塌、陈庄科、杨湾、东沟门、白杨树湾、花园寺,侯市乡土窑子、中庄湾、新胜条、李条、何条、周条、刘条、小河湾、王南沟、南崾崄、阳湾、胶泥条、负山、寺湾、胡家沟、张沟门,杏河镇杨崖根、太平崾崄至曹老庄出县境,入安塞县曹嘴子村。行程中发现,境内残存路面南段较北段明显,且多与通村道路相交集。

下图:志丹秦直道周边地貌

探秘秦直道

 第一站先来到志丹县杏子河流域祖师山的窨子群。窨读yìn,本意,地室也。——《说文》。徐锴曰:“今旧京谓地窖臧酒为窨。窨,即隐蔽的山洞。陕北人所说的窨子,就是修在悬崖上的石窟崖居。窨子相互沟通串联,形成窨子群,对外有栈道或悬梯通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故而有藏身、储物、生活、防御等功能,古时多用作逃匪避祸之用。陕北地带多有开凿,比较壮观的有甘泉下寺湾香林寺窨子群、志丹永宁山窨子群及此处。听介绍,祖师山窨子群为清代开凿,对此我有些怀疑。甘泉境内有唐代的窨子,洞口雕凿有力士造像为证;有明代的窨子,为防止套虏入侵;但更多的是宋金时期开凿,那时战乱频仍,有财力的地主家为躲避战乱匪祸而开凿,并留有纪年题刻,将一应花费、开凿人的姓名记录下来。窨子里有卧室土炕、有餐厅厨房、有储粮蓄水池、更有静室佛堂。清代同治年间有回乱浩劫,事发突然,且消息人为封锁,知道了也措手不及,哪能临阵做这费时费力的活计。但未前往考察,不敢妄下断言。  

   

下图:远眺志丹县祖师山窨子群

探秘秦直道

   

下图:杏子河流域宽阔的川地

探秘秦直道

志丹的地貌从一入境就能看出明显的不同。洛河峡谷山势陡峭,裸露着红砂岩,纵深地段山峦起伏,土壤贫瘠,植被较少,像杏子河流域这样宽阔的沟台地颇为稀少。祖师山窨子群河对岸,是“水包城”遗址,且极有可能是行宫遗址,处于杨崖根秦直道以北,马家沟附近区域。遗址坐落在二级台地上,尚有夯土的城墙、散居的村落和大片的农田,视野开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背靠大山,是古时理想的建城位置。

多年前,宿平曾带着我们几个朋友来这里考察,我竟有缘搜寻到一块战国的虎纹瓦当残片,面径16-17公分,浮雕有一虎,卷尾、回首、张口、吐舌,动感十足,观之感觉虎在发怒,隐隐听虎啸声声,虎威令人悚惧。可惜残了半块,难窥全貌,很怀疑剩下的部分有猎人长矛,刺向兽王,虎因受伤而怒。此瓦与秦雍城动物瓦造型有相似之处,或为秦瓦。

再次走在这片土地上,看大片的豆子结荚、南瓜泛黄、糜子吐穗,玉米的璎珞飘洒在身上,也看到随处可见的残砖断瓦,野兔快速奔跑,雉鸡兀地从眼前腾空而起,感觉到历史在这里如此地厚重,能嗅到文化的馨香,感觉到萌发的勃勃生机,心中不由期翼着什么。脚下一踢,带出个有折楞的瓦片,用手一擦,竟冒出些花纹来,不由的一阵狂喜。好事连连,正追赶回归的队伍,瞟见草丛中又有半个折楞的罐底,底部没有图案,怀疑是一面素瓦,一并带走。后来清洗,高兴得差点窒息。一方是变形的云纹残瓦,凹凸有致,酷似剑戟,有瓦范的味道,属于少有的瓦当品类,背面的筒瓦只占三分之一,也为少见。另一方瓦边沿切割明显,排除了瓦罐底的可能,为素面半瓦当残片,与战国魏瓦当相似。两方瓦面径均为13公分。

水包城在战国历史上分别为魏和秦占领,魏文化与秦文化肯定留下影响。史料上分析,至迟在魏文侯卒位的公元前395年已置有上郡。上郡领域,当包括子长、延安、志丹等一带。惠成王更元五年,秦魏雕阴之战(今甘泉境内)打败魏将龙贾,收取河西之地。更元七年(前328年),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献给秦国。近70年间,魏在这里统治的如何,原城池是否为魏所筑,秦接管后做了哪些修整,这些都有赖于考古发现,地表的残砖断瓦无疑也有助于佐证一些史实。

有趣的是,我相机的两个镜头盖先后都丢失在秦直道上。一个丢失在甘泉赵家畔,一个撂在了水包城,许是狂跳的心影响了镜头的心情,它快乐地献祭给了这片古城遗迹。快乐地心痛之余,好友说你知足吧,有所失才有所得!这话很疗伤,我于是又快乐起来。

   

下图:战国.虎纹瓦当

探秘秦直道

   

下图:战国.云纹瓦当

探秘秦直道

   

下图:战国.素面半瓦当

探秘秦直道

   

下图:水包城的瓦砾

探秘秦直道

探秘的队伍行进到何条,跨路一条横幅,大意是“何条老窖为秦直道探秘壮行”。厂房门前一张八仙桌上,一大坛酒,一溜斟满烧酒的酒杯,火辣的口唇灌进纯粮酿造,必是很猛很痛快。无奈自己那天牙疼的厉害,没敢沾酒,钻进了秦直道路面修造的老作坊,品味传统工艺的流程。

   

下图:土法酿造作坊

探秘秦直道

车队路经安条林场,不远处就是任窑子建筑遗址,这里也被怀疑是秦直道行宫遗址,位于志丹县永宁镇任窑子村西约200米处。现存一处高出地面约15米的夯土台基,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80米,俗称“营盘山”。秦直道即位于遗址西侧。土台四周皆有夯土痕迹,夯层厚7至15厘米不等。南侧有十数孔土窑直接开挖在夯层上,窑洞之下十余米的斜坡,还住着一户农家,他家的土窑也开挖在夯层,由此可见夯筑工程之大,绝非是一两级台阶。农家弥漫着酸甜的味道,小院里平摊着摘来的野杏,沤去果肉的杏核、去核的杏仁都是可出售的农副产品。主人向各位专家演绎着行宫的故事,述说着他的发现,这是一场快乐的交谈。缘山而上,梯田种满了庄稼,小径上野花芬芳,苹果树也结出酸涩的果实,唯有四周断面及地表的残破砖瓦无声无息。

   

下图:开挖在夯层的土窑洞

探秘秦直道

   

下图:走进农家现实的“行宫”

探秘秦直道

   

下图:草径上摇曳的蒲苇花

探秘秦直道

   

下图:绳纹板瓦与野花

探秘秦直道

   

下图:发现战国.中心网格纹云纹瓦当残片

探秘秦直道

   

下图:舞者小芳

探秘秦直道

   

下图:安条林场秦直道合影

探秘秦直道

   

 落日余晖中,队伍行至九吾山景区。此山又名马头山,明史记载,此山为道教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建观,因毗邻秦直道,两者也应有某种关系。2004年,这里发现有一尊道教真身彩绘泥塑像而轰动一时,县上为此重修了殿宇和绵延数公里的步道,设置了景区管委会管理。我曾瞻仰过真身塑像,这次就不再叨扰,不如在凉亭上欣赏这满山的秀色。

   

下两图:九吾山秀色

探秘秦直道

探秘秦直道

   

翌日清晨,聚宝假日酒店,活动方安排了王子今、肖建一先生的讲座,讲座内容都与秦直道及其起点甘泉宫有关,有考古挖掘图片展示,也有史书关于秦直道的记述和勘察发现、争议和探寻的方向,给众位秦直道爱好者一次知识普及。

   

下图:秦直道专题讲座现场

探秘秦直道

上午,告别了热情好客的志丹,告别了宿平主席,起身返程。受延安市电视台及其《大秦直道》电视专题片摄制组及甘泉文化人士的邀请,王子今先生欣然随我们前往甘泉。在下寺湾镇用过午餐后,我们从桥镇柳洛峪上山,直插甘泉富县秦直道交界处。因前几日暴雨致安家沟山上的道路损坏,故改由此道前往,也因此没让王先生看到甘泉的堑山堙谷遗址、桥台遗址、箭湾垭口遗址和赵家畔那多达60米的宽阔路面、寻杏铺的茂密森林。

山高林荫,道阻且长,踏入梨树窑子的秦直道上的草地,车辆就如烤熟了的面包包裹进硕大的生菜叶中,顿时一片清凉。同行的一辆车却因辗到了树茬上爆胎,于是几位老手忙不迭地安装备胎。我们一行人步行前往大寨子方向,高原上的秦直道绿草如茵,蓝天上白云流淌,一条便道蜿蜒直通天际,一时间恍若进了草原牧场,心情格外爽朗。

草场有农家,有大片的玉米、豆子、洋芋种植,兼搞牧业,生活一定与其他人家不一样。市电视台对他们进行了专访。再往前,就是富县“大寨子”遗址,这是一座类似于任窑子、墩梁那样的高台遗址,整体呈圆形,其上高耸着一座信号发射铁塔,农民种植有密植的玉米。为防止畜类侵害,阻断了四周的通道。同行的富县文物局原局长陈兰,是一位从事文物事业十六年的女性,也是一位实践丰富的专家。她希望大寨子遗址是一座秦行宫遗址,苦于找寻不到佐证的实物。这一次,大家一起帮她寻找,四周瓦片较多,多为新时期时代的彩陶片、夹砂陶片,亦有近代的光面灰陶,独不见秦汉时期的建筑残片。甘泉的墩梁也与此类似,只是尚未仔细踏勘,勘察地表文物,尚不能做出推断。秦时古道设有兵站及行宫,相传十公里一兵站,三十公里一行宫,为一天行程,便于皇帝巡游。我疑心安家沟或为行宫遗址,往南当在墩梁附近应有行宫。

     墩梁为甘泉境内最高山峰,居高望远,风光无限。多年前,曾与伟宇户外驴友徒步直道,露宿墩梁。夜晚篝火边,大碗喝酒,见证驴友“大锅子”与“红绿灯”举行婚礼

,不觉此情景已成久远。当年那队人马,“山公”、“华南虎”、“羚牛将军”、“翠花”,还有那小两口,他们还好吗!

秦直道考古,不仅是当时在建的行宫、兵站、烽燧、桥梁、垭口、道路,也应当包括古往今来的所有遗存,包括村庄、庙宇、民族、风俗、信仰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墩梁附近的清代关帝庙,有三通碑,碑文记述有当地人文自然的大量信息,捐赠人有山西等商号,表明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当地人烟稠密、商贾往来频繁、秦直道仍作为交通要道通行。

王子今先生学识渊博、著述等身,精通秦汉史,特攻交通研究课题,成果丰硕,他作为《芈月传》等多部大型秦汉古装电视剧的历史顾问而为人所知。依我看,这老头睿智、风趣、直率、健谈,腿脚麻利、能吃苦,勘察古迹事必躬亲,说明治学严谨。在志丹时,我问他对陕北酒令有什么看法,他直说“没意思”。当一位美术教授谈到学习书法如果不临帖15年不算入门时,他一句“汉隶的作者临谁的帖”把人呛住。这晚,应延安电视台盛邀,又奔波至延安的演播室录制访谈到午夜,说明他急公好义,把别人的事当一回事,不顾自己疲劳与辛苦,这是一种优秀的品格。我于是壮胆建议,邀请先生于秋日满山红叶时再访甘泉秦直道,他欣然应允。

   

下图:秦直道.梨树窑子附近

探秘秦直道

   

下图:秦直道.大寨子附近

探秘秦直道

   

下图:野杏满枝头

探秘秦直道

   

下图:一种不打眼的花--洋芋花开在直道上

探秘秦直道

   

下图:天高云不淡,草密更辽远

探秘秦直道

   

下图:穿行在秦直道的密林中

探秘秦直道

   

下图:富县“大寨子”遗址

探秘秦直道

   

下图:趁着王子今先生歇息补照

探秘秦直道

   

下图:我也沾一沾秦汉史学家的书卷气

探秘秦直道

   

下图:学者王永岗陪同王子今先生勘察甘泉墩梁附近的烽燧遗址

探秘秦直道

   

下图:辨识甘泉段清代关帝庙石碑文字

探秘秦直道

   

下图:王子今先生接受甘泉电视台记者采访

探秘秦直道

王子今先生的同学,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再明先生长年致力于秦直道考古项目,曾主持富县秦直道遗址考古发掘,获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和赞许。可巧,他因病在延安某地隐居疗养,我与几位朋友有幸陪同王子今先生一起前往探望,见证了两位考古巨头的术业探究,见证了两位的同窗友谊,不禁唏嘘感慨。

   

下图:张再明先生疗养之所

探秘秦直道

   

下图:两大考古巨头的拥抱

探秘秦直道

两三日内,大家因秦直道而结缘,专家、学者、爱好者、大众,纷纷把目光投向这里。志丹宿平主席发起的探秘秦直道活动不是第一起,也永远不会是最后一起,秦直道是永远的秦直道。通过活动,唤起全社会对这条古道的认知,大家自觉去宣传它、保护它、研究它、合理地去利用它,服务于这个时代,并完整地传承给子孙后代,它终会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夜深,完结此记,再作歪诗搁笔,曰:夜阑卧听潇潇雨,疑是边塞擂鼓声。

古道热肠犹未晚,暮色未几放晴天。

 2016年8月1日深夜于单位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