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讲堂 | “道”与“德”

 羊之君子 2019-07-07

'道'与“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思想中的一对基本范畴。

道是什么

《道德经》第一章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第四十二章里又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可以看出,道是宇宙本体、万物之源。道又是万物所恃、所成的规律和法则。

道即是“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阴阳,阴阳交合而万物生。

道和德的区别

'道'、“德”对举,始于孔子,《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老子对道、德作了哲学升华。

 “道”与 “德” 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开始联用,合成一词。《管子·君臣下》说:“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荀子·劝学》也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原意为人行的道路,用作哲学范畴,通常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亦指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德'与“得”相通,意为具体事物得之于“道”的特殊性质。“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

在伦理学意义上,“道”指人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德”指合乎“道”的行为和品德。

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集结十二亿人民为一家,持续五千年光荣历史而不坠者,以吾祖先及早发明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的原理,垂裕后人,遵守弗渝,此一原理,称之曰“道”,于理而言,称之曰“公”;于己而言,称之曰“诚”;于人而言,称之曰“仁”;于事而言,称之曰“中”;于功而言,称之曰“行”;综合此五者的应用而言,称之曰“德”;其见诸日常生活的适当言行,称之曰“礼”。

——陈立夫

五常八德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一词,出自西汉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一书。若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则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仁:核仁也,万物由此而生,由此而发,仁者,体道而生物爱物也。

义:义即理,裁仁为义也,仁不可泛滥无节制矣。

礼:礼数章法,行道为己之准绳也。

智:明天地之道、万物之始末也

信:诚也,道本也,人之用也,仁义礼智四常之中和也。

五常来源于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五常为五行之德,五行为五常之道。

五行之中,金主义,木主仁,水主智,火主礼,土主信。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孝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悌:悌敬。兄弟姊妹之间相互帮助。
忠:尽忠。忠于组织,忠于祖国。
信:信用。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
礼:礼节。表面上要尊敬,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义气。人们应该有正义感。
廉:廉洁。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

此八德是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做人的根本。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道是万物的法则,德则是“道”在人间的法则。

大道无言亦无形,而德是有形的,由内心之德延伸至外在的言行举止。

德之于道,在悟道的基础上,遵循八德的指导,顺应万事万物的演变规律,并坚守内心做人的根本。如此,才是“道德”本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在这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静下心来,感受“道德”的内涵。想一想,自身是否是一个“道”“德”合一之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