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善治面瘫

 温暖中医 2019-07-07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称为“口僻”,是指以单侧面部口眼歪斜为主的病症,即西医所说的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春、秋季节,发病前多有受风、受凉史,发病突然且进展速度快,前期症状可能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舌前 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异常等。

临床表现为病人常在清晨洗漱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麻木、额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常会发生喝水漏水、吃饭夹食、不由自主流泪,不能完成皱额、抬眉、闭眼、鼓腮、漏齿、吹哨等面部基本动作。病情迁延日久,可形成倒错现象。

针灸在治疗本病时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副作用相对较小、经济方便,操作简单分医家观察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易行,具有补益正气、疏风活血通络的作用,目前已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重视和认可。

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临床多用循经取穴配合局部取穴,以激发经络之气,推动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针刺因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已在临床广泛运用并被推广。

部分医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取穴,6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 4个疗程,与口服强的松配合100mg维生素B6注射液和0.5μg甲钴胺混合肌注,连续治疗7d的疗效相比较,针灸患者治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有的医家在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急性期病情进展时不用电针或以疏密波抗炎镇痛;恢复期面肌麻痹时用断续波兴奋肌肉,面肌兴奋性恢复后转疏波兴奋运动神经元; 后遗症期以疏波巩固治疗或密波缓解面肌痉挛。部分医家采用不同频率(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断续波在恢复期早期对面肌功能恢复更有优势。

部分医家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按顺序进行双侧拔罐、火针、毫针针刺治疗,认为火针双侧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调整气血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原有的阴阳平衡,以浅刺手法配合拔罐、火针能鼓舞正气,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疗程。

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风寒袭络、气虚血瘀,使用艾灸可以达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益气活血化瘀的功效。有的医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在牵正、翳风两穴加用艾灸,两组取穴、接通电极穴位及治疗疗程均相同,结果表明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有的医家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口服,针刺配合面瘫灵1号(急性期)、2号汤(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治疗,针刺分期常规取穴,比较面部表情体征恢复情况,发现联合治疗优于单用针刺治疗。部分医家观察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发现联合治疗明显高于单纯针刺。说明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可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周围性面瘫大多发病较急,其病因病机多为劳累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面部阳明、少阳经脉所致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迟缓不收,故出现歪斜。

目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多种多样、思路各异,所产生的疗效不一、病程持续时间长短不定,考虑与医生的辨证施治及操作手法、患者的配合程度及体质差异的不同或其他因素有关。临床上针灸治疗面瘫是目前的一种趋势,虽然仅有的临床实验研究报道,得出的结论也缺乏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但临床上针灸在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副作用相对较小、经济方便,操作简单易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综述  何欢、米勇等 2018 年 第 36 卷 第 4 期 新疆中医药

文案:佟常青

责任编辑:李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