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董氏三大庭之一泉溪派熹公后裔迁徙陕西初步统计

 荷香月暖 2019-07-07

广西   贺州钟山   董全吉

【摘要】江西三大庭之一泉溪派熹公后裔主要迁徙至陕西的记载在:镇安、石泉、平利、商洛山阳、商州、安康(白河)、洛南、略阳、汉中、云昔、西乡(牛羊河)、南郑、凤县等地。陕西镇安的族谱记载:“熹公----珪公-----山广-----有林-----孝均------汝楫------艺俊-----硕”这一熹公的谱系,该熹公字德昭属于后唐天成时(926929)为武宁令(不是南宋董德元的兄弟董德昭);柞水的谱与泉溪谱完全一致。从迁徙的记载与分布,我在《熹公后裔清朝时期迁徙集中在鄂西北与陕西的原因分析》一文,间接否定那些想当然的错误连宗的逆流,也在多篇文章对数典忘祖行为加以鞭挞;也为陕西等地的宗亲,用事实纠偏,给予明晰的思路。对数典忘祖者,若能够细心下来探讨研究,就会发现,江西泉溪派,虽在清朝一段时间,被错误统谱,但其迁徙记载,以及后裔的时间则给于有力的驳斥。

泉溪派熹公后裔从五代十国开始迁徙、宋明时期迁徙至安徽太湖、江西瓦家坝、丰城,河南、江苏、湖北等地再迁徙。一些不去研究的人,仅凭后唐董熹公字德昭与南宋的名德昭相同,就把南宋德昭之前的世系列在后唐天成时(926929)为武宁令的董熹公字德昭之前,岂不让人耻笑,那些信誓旦旦以《泉溪熹公即流坑德昭公确定无疑》,《再论泉溪熹公即流坑德昭公确定无疑》,某些网站也大张旗鼓因投其所好而一边倒,封杀不同的研究分析。然而,这些封杀,终究被事实戳穿其荒诞的行为。若以南宋董槐修谱世系世代间隔否定,却不知其先祖原本使用几百年的董槐谱,只因为自明朝万历不同修谱,不同主张,攀附以居士为居中,就忘却历史,忘却修谱修改的历史,甚至把嘉靖的修谱想当然理解为错误而没有出现在后修谱的谱序中?《泉溪熹公即流坑德昭公确定无疑》不去验证是否可信,董槐与德元同为南宋朝廷任职,若德元的兄弟名德昭是泉溪的字德昭,董槐是董熹字德昭公8世裔孙,本是南宋右丞相的董槐,宋史明确记载,把泉溪后唐的字德昭变成南宋名德昭,南宋董槐岂不是变成元朝的人,那岂不荒谬可笑?一个后唐的字德昭,其后裔都在五代、北宋,却变成是南宋人的后裔。这样的逻辑思维,该收敛了。

然也有把历代的老字辈有意删除者,想当然认为错误,却不知先辈改谱的错误;把什么郎与某地时间接近,就不考证时间,时间、记载内容,就列入自己的派系的做法,不值得效仿,

依据湖北阳新《豢龙董氏宗谱.醇儒堂》记载:司孟公(孟户肇迁祖,P59,第28世)生胜宗、胜全,生洪武六年1373,殁宣德十年1435,先祖迁徙麻城,后自麻城黄土坎迁大冶洋湖象鼻地转洪滨桥上董家硚,复迁山上垴下。司孟公派下迁居江夏、保安、罗田、西蜀(四川)、陕西、浠水等地。……本文,主要以记载的进行统计,不包括失考后迁徙以及分谱记载的迁徙。

(1)俭公(P251,第31世)同世代有生于正统己巳1449,董鑑垸外迁陕西董家铺;

(2)兴湛公(P,第33世,法名之子)葬象鼻地,子孙迁居陕西省立业。兴隆、兴贵、兴虎、兴柏兴灿葬洋湖象鼻地;

(3)第36世有记载生于万历癸丑1613年。兴谟公(P317,第36世,太通之子)迁徙陕西

(4)第37世有记载正德丙子1516年生。朝升(P131,第37世,继宏之子)、朝安(P131,第37世,继瑚之子)俱迁居陕西石泉土门亚;瑞鹤(P305,第37世,生荣之子)、启瑞(P306,第37世,生知之子)、祥瑞(P306,第37世,生纯之子)、瑞岐(P306,第37世,生广之子)俱迁陕西;瑞仙(P312,第37世,汉仲之子)迁陕西白河宣化里杨树垅;之朝(P387,第37世,大恕之子)、之雁(P387,第37世,大佳之子)俱迁陕西平利县

(5)第38世有记载嘉靖甲寅1554生。志贞公(第38世)由太湖迁陕西;日珍公(第38世,朝周长子)日珍公生于康熙甲寅1674,殁乾隆庚午,生四子:用梅、用柏、用相、用棋。柏公迁徙陕西;日珪公(第38世,朝周次子)生子五:用柱、用松、用材、用喜、用恒。迁徙陕西石泉县王家河,P131记载迁居石泉土亚门;日熙公(P175,第38世,朝绣之子)迁徙陕西山阳县;焕用公、焕龙公、焕朋公(P252,第38世)于1801年俱从董鑑垸外迁迁陕西省洛南县;守相公(P303,第38世,瑞欧之子)迁陕西汉中兴州城外儒学脑,今汉中略阳县;相文公、相宽公(P306,第38世)、成恒公(P357,第38世)俱迁陕西。成恒公之孙有象迁河南周口,有兴迁自和;成教(P314,第38世,元苾长子)、成政(P314,第38世,元苾次子)、成道(P314,第38世,元华之子)俱迁陕西白河;成樑公、成柱公(P315,第38世,元诚之长次子)俱迁陕西安康

(6)39世有记载生于万历己亥1599年。国依公(P110,第39世,启龙之子)生子维本,用加公、用进公、用兴公(日安公之三子,P174,南豪庄迁出),至黑公(P250,第39世,字家会)、至五公(P254,第39世)、至端公(P254,第39世,字宏开)、至鳌公(P254,第39世,字胜鳌,生于乾隆壬午)俱迁陕西;用柏公(P160,第39世,日珍之子)用柏公与学华公(39世)迁陕西平利县岚域田乡何家铺。财天公(P304,第39世,相乾之子)迁陕西平利湖板房沟;用周公(P174,第39世,日兴之子)、用绣(P131,第39世,日铃之子)、用繍(P127,第39世)俱迁陕西石泉县;至礼公(P250,第39世)生子七:锡阳、锡雍、锡荣、锡实、锡贵、锡青、锡畅,迁徙陕西镇安;天源公(P303,第39世)陕西商洛山阳,又记迁陕西西安府山军县小河口。天佑公(P305,第39世,相仁公之子)迁徙陕西山阳;成家公子二祥云公、祥佑公(P314,第39世)、祥瑶公(P314,第39世,成佐之子)迁徙陕西白河;祥瑞公(P314,第39世,成倜之子)迁陕西安康

(7)第40世。国将公(P120,第40世,字大猷,应璇公长子,生一子道龙),生于乾隆丁巳1737,殁于乾隆乙卯1795,迁陕西汉中西乡浹口州;维本(P110,第40世,国依之子)、锡普公(P253,第40世)俱迁陕西;学义公(P175,第40世,用权公之子)从古楼庄迁至陕西兴安府石泉县毛家河,学成公(P175,第40世,用柱公长子)、学德公(P175,第40世,用柱公次子)两兄弟从古楼庄迁至石泉县毛家河、学蕃公(P175,第40世,用恒公之子)古楼庄迁至石泉县土门沟,俱迁陕西石泉县;学华公(P175,第40世,用柏公长子)从古楼庄迁至陕西平利县岚河域田乡何家铺;学富公(P175,第40世,用柏公次子)从古楼庄迁至陕西汉中府凤县刘氏株沟;学乾公(P175,第40世,用湖公之子)、果喜公(应该是国喜公的笔误,P175,第40世,用江公之子)俱迁陕西商洛山阳县;象如公(应该是相如公的笔误,P250,第40世)嘉庆庚申五年迁徙陕西云昔县后坝沟;有冈公(P314,第40世,祥瑢之子)迁陕西安康、有域公(P314,第40世,祥禹之子)迁陕西白河、有枬公(P357,第40世,祥琉之子)迁陕西、有化公(P357,第40世,祥瑁公之子)迁陕西白河柳树沟,四人皆从平地畈庄外迁【白河估计为陕西安康县

(8)永贵公、永伍公、永细公(P251,第41世,)兄弟三人随父迁居陕西。洪大(P412,第40世,字连义)随二子迁徙陕西;锡名(名锡应该是锡名的笔误,P405,第40世,字席尝)生于嘉庆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亥时,迁陕西平利县冻子沟;锡雅公(P412,第40世,字三学)生于嘉庆十三年,带四子陕西平利县四季河;洪儒公(P412,第40世,字连珠)带子迁陕西汉中府平利县四季河;

(9)41世。天祥公(P250,第41世,生于乾隆戊辰年)、永兆公(第41世)、永学公(P253,第41世)、自雄(P357,第41世,有仙之子)、永国公与永邦公两兄弟(P252,第41世)迁徙陕西五郎沟,锡明公(P250,第41世)生五子:永、贵、嘉、庆、?,俱迁陕西;应高公(P303,第41世,子常之子)迁徙陕西镇安县

(10)            第42世。长礼公(P108,第42世,道祯之子)、道顺生六子:长智(P108,第42世,生二子:朝寿、朝华)、长文(P108,第42世,生子三:朝宁、朝康、朝富)、长信(P108,第42世)、长全(P108,第42世)、长元(P108,第42世)、长清(P108,第42世)俱迁陕西商州;长富公(P109,第42世,道通之子)迁徙陕西南郑;生举公(P222,第42世,其升之子)迁徙陕西平利;来斯公、来既公两兄弟(P252,第42世),来五公(P253,第42世)、佳文公(P405,第42,生于乾隆十一年)俱迁居陕西

(11)            43世。长智生子二:朝寿、朝华(第43世)、长文生子三:朝宁、朝康、朝富(P108\124,第43世)俱迁陕西商州;美迈(P175,第43世,时明之子)、本汉(P219,第43世,生仲之子)、本道(P219,第43世)、本荣(P223,第43世,生凤之子,迁居陕西牛羊河桃园沟,汉中府西乡县牛羊河)、惟理(P250、第43世)、钊朝(P142,第43世,生子五)、钊美(P142,第43世,生子二)俱迁陕西;生纪公生子二:本琦公(P194,第43世,乾隆戊午1738生,生子二:世海、世权)、本喜公(P194,第43世)俱迁陕西山阳县长沟街道村;生珍生子二:本高、本明(P222,第43世)上董庄仁麒公后裔迁居陕西平利县石牛河;本高公(另一同名,P222,第43世,生余之子)迁居陕西石泉县桃源沟;本贵公(P224,第43世,生成之子)先迁居四川,复迁陕西汉中府西乡县牛羊河桃园沟;

(12)            第44世。世春公(P222,第44世,本玉之子)迁居陕西平利县蒋家关;世权公(P223,第44世,本大之子)迁徙陕西商州龙渠寨;

(13)            第45世。代钦公(P219,第45世,世庆长子)迁徙陕西;代镐公(P219,第45世,世庆次子)迁陕西平利县五柯树黄石板;

(14)            第46世。定常公(P222,第46世,代贤之子)迁居陕西平利县

其余待补充完善。

20197715:46荷香月暖草创于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