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楷“去” 上图,“去”字的行楷写法,我认为该字在笔画少的常用字中,是比较难写好的一个字,当然,我指的是日常书写状态。这个字的行楷结构十分简单,重点是下面的“厶”——撇折,折要扛肩,末端出锋。 重要的是最后这一点,这一点略长,存在感十足! 上图为行楷写法,既是行楷,笔画线条以坚实,稳重为宜。 行草“去” 而图二则偏为行草,线条以灵动为宜。 笔势相对行楷更为灵动、流畅,实用性更强,但同时对控笔的要求比较高,自然书写状态下,把握好轻重感、节奏感,书写还是比较顺势的! 苏轼写的“去” “下”这个字,虽然有行草写法,但就个人的喜好来讲,我不喜欢把这个结构,也写作行草。横写状态下,“下”的第一笔和第二笔,倘若也连笔写成横折,我认为这样的连笔,横写硬笔行书并不好看。(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同时,就硬笔书法家的日常行书而言,“下”这个字,写成行草、连笔的还是比较少,也说明这也是个大众审美习惯。 “下”字的风格很多,把横写的略长,竖写的略短,线条尽量处理得灵动,是我习惯的处理方式。 褚遂良 “能”字比较主流的行书写法。“月”里面的两短横,可以简化成一斜竖,也可以不用简化,直接挑到右边,写右边的结构。 “天”这个字最后一笔,我以为写成正捺比较合适,因为这个字是“天”。 有必要写得端庄一点,两横扛肩,然后一竖撇一正捺,写出顶天立地之势。 上图,“过”的第一种写法“寸”字书写十分顺势,竖钩写得要比较坚实,走之旁可以处理成一条直线,借鉴草书的笔意,实用性更强。 第二种写法,与第一种写法相差不大,走之旁传统的行书写法,依然处理成平捺,末端压一下笔,压出波脚。 好吧,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一直在追求硬笔行书的书法性与实用性的平衡,观点仅供各位看官参考。 最后温馨提示:越是书写不顺势的常用字,越应该练好,这对控笔能力的提升,对结构的理解,意义更大! 最后谢谢你的关注与点赞! |
|
来自: donglianghua > 《钢笔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