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甘子|一解苦夏之佳品

 生物笔记 2019-07-07

愁苦人意未相谙,

率以初尝废后甘。

王氏有诗旌橄榄,

可怜遗咏在巴南。

——程敦厚(宋)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又名滇橄榄、牛甘果、油甘子、庵罗果等,隶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 ),叶下珠属。因其果初食时酸涩,良久乃甘,得名“余甘子”。

乔木,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单叶互生,排成两列,极似羽状复叶,叶线状长圆形;花黄色,由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花此图片来源于PPBC

树干

余甘子价值

常言道,良药苦口,这也非常适用于余甘子这种低调的果子。有科学研究表明:余甘子兼有药用和实用价值余甘子的硒含量位于人类已知实物之冠,与山楂、白榄并列为“世界三大杂果”,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被医学界称为“天然维生素丸”。

余甘子的果、叶、茎、根都具有药用价值,以果实入药最普遍。其药效显著,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血热血瘀、胃腹痛、感冒、牙疼、咽喉痛、痢疾、咳嗽等疾患。

注:此图片来源于百度

注:以下白榄、山楂图片来源于PPBC
白榄
Canarium album
橄榄科
橄榄属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小贴士

       余甘子的可食部分是它外围的一层肉质的、浅绿色的果皮,水分不多却富含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把这层果皮吃掉后,就会露里边一个小球状的核,很多人以为这坚硬的核是它的种子,其实从植物学角度来看,它是“内果皮”,我们食用的是果肉,为外果皮。

注:此图片来源于百度


余甘子的传说

相传两千多年前,一位印度高僧和一中国商人在穿越一片沙漠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水尽粮绝,靠高僧携带的一袋小果子充饥,这个小果子就是余甘子。然而,当他们走出沙漠时,流沙淹没了两人,高僧奋力救助商人,便将那小袋余甘果赠送给商人,而自己却倒毙在茫茫沙漠中,商人含泪掩埋高僧,走出沙漠后,便将那袋余甘子种植在中国的南方,从此余甘子便在我国南方传种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