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写文章要加标点吗?

 kanglanlan 2019-07-07

  在中国古代文章中,之前一般是没有标点符的。所以,断句只能靠人的传统经验来完成了,但在文章里常常会加入一些“句读符号”做标记:句号有点貌似现在的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现在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当然了,这里面肯定会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比如《道德经》常常会出现歧义,有,名天地之始也;无,名天地之母也。还有人断成:有名,天地之始也;无名,天地之母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包括一些经典中都有。

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标点符号,这个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古代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说文解字》,共收了“、”号,“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还收了“()”号,“钩识也.”。因此中国古代只不过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而绝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据说,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他在1868年至1869年期间,完成的《再述奇》一书中,现在这本书名为《欧美环游记》,其中就有一段介绍西洋的标点符号。虽然,张德彝不是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符号,甚至还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向。

公元1919年四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这6名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这几个常见的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由此,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正式诞生了。

同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的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功莫大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