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年轻遗迹 | 见证不复存在的南斯拉夫

 维也纳导游厉伟 2019-07-08

20世纪60-70年代,南斯拉夫总统“铁托”(Tito)下令建造一些列的纪念碑,向共产主义致敬,并铭记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场。所有纪念碑都由水泥建造而成,设计成野兽派风格——雄伟、粗犷、壮观的美学特点淋漓展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备受欢迎。如今南斯拉夫联盟已不复存在,这些恢弘的建筑遗迹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局部气候调查组” (jubuqihou)


附件1:《废墟情结》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这样描述废墟情结:

“宏大的自然景观与废墟一样,能够起到相同的减缓焦虑的作用,因为宏大的自然景观是无限空间的代表,就如同废墟是无限时间的代表一样,与无限的时间相比,我们虚弱的、短暂的生命与飞蛾或蜘蛛的生命一样微不足道。”

一般来说,摄影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会有废墟情结,喜欢城市探索(Urban Exploration)。

废弃的游乐园、疗养院、老旧军事基地、工厂、学校等等,都是他们捕猎的目标。这些建筑为人类所筑造,又因人类而被遗弃。

他们痴迷于废墟里的产权纠纷、非法取缔、政治封锁、恐怖传说、环境恶化、能源枯竭、核污染、战争……

那些废墟提醒着世界,屋顶会倒塌,地面会坍陷,所有崭新的都会陈旧,所有我们珍视的最终都会失去。

一切转瞬即逝,唯有时间不可抗拒,变化才是人生的永恒。


附件2:《制作人员名单》

策划:刘天,毛天骅

编剧:刘天

设计:张爽

音乐:《She Left Me When I Was On The Battlefield》—— RQT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