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非遗】走进芝堰的兰溪面塑

 来来永胜 2019-07-08

走进芝堰的兰溪面塑

  近日,在芝堰村的世泽堂门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捏面塑的人,他是兰溪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国斌。


兰溪面塑历史悠久。目前做面塑的艺人不多,主要流传于女埠、香溪、石渠、马涧一带,其中,女埠街道午塘村舒国斌以此老行当为生,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


    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礼馍、花糕等,其制作技艺是以面粉、糯米粉、盐、蜂蜜等为原料,加水揉成面团后蒸熟,再调成不同颜色的彩色面泥,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如拨子、滚子、剪刀、梳子等)几经捏、搓、揉、掀、刻、划,并用小塑刀灵巧地点、切、滑,顷刻之间便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等千姿百态的面塑形象。


   
据史料记载,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艺术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兰溪是江南鱼米之乡,盛产五谷杂粮。但由于位处婺、衢、兰三江之汇,春天汛期易患洪灾,故民间百姓每逢立春之时,以面塑为供品,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因此,兰溪面塑艺术具有江南地域风情特点。


   
兰溪面塑源于宋,盛于明清,民国时期达到鼎盛,之后开始逐渐衰落。目前此项目传承人很少,以此为生的艺人更是稀缺,濒危程度严重。
   
兰溪面塑制作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比较成熟完善。作品也用很多方式来表现,如挂件式:作品可挂于腰间、包上、手机上、汽车内、家中等。镜框式:作品像照片一样放在镜框內。封装式:作品放在透明塑封罩内。举签式:作品做在小木棍上等。
   
兰溪面塑吸取了北方面塑制作技艺的优点,改进了配方,最常见的配方有三种。第一种:普通型配方。这种配方的优点是成本低,比较适合在街头现做现卖或庆典活动中的现场表演,一般以卡通动物、人物、十二生肖、玫瑰花、唐僧师徒、嫦娥、小鸟等为主,深受小朋友们喜爱,作品保存时间为两年左右。第二种;食用型配方。这种配方用天然可食用植物或蔬菜加工成不同颜色的水,和成不同颜色的面团,并在面团中加入糖,用来制作作品。这些作品一般送入大酒店中使用,好看好吃又增加菜品档次。第三种:收藏型配方。这种配方成本较高,其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可以保存上百年,用来制作特别精细的作品,供人们收藏及观赏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