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伽玛刀探索】再次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ICON伽玛刀 2020-07-09

World Neurosurgery》杂志2018630日在线发表英国的Gábor Nagy,  John Yianni,Debapriya Bhattacharyya,等撰写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的放射外科治疗后的再次放射外科治疗Repeat Radiosurgical Treatment after Cavernous Malformation Radiosurgery (DOI: 10.1016/j.wneu.2018.06.183)

放射外科治疗脑内海绵状畸形(CMs)后有5%的病灶在两年的疗效观察two-year initial latency period)后还会出血。这个比例与其它病变放射外科治疗后失效比例相似,通常可以通过重复放射外科治疗达到有效的结果。作者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定义放射外科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失效,并评估第再次放射外科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回顾性分析放射外科治疗的345CMs7患者,其中 6 CMs位于脑内深部,1例位于脑表面。两次放射外科治疗间的中位数时间为8(3-16)再次放射外科治疗后随访时间3(1-9)

放射外科治疗疗效等待观察两年后,有6%的深部病灶5%凸面CMs会发生出血。6%的深部病2%凸面灶会引起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无出血。次治疗所针对的是5例再出血,2例复发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

第一次放射外科治疗的边缘剂量是15Gy(范围12-20Gy)第二次放射外科治疗的边缘剂量是12Gy(12-18Gy)两次治疗的靶区体积分别为692(54 -2400mm3935(150-1550)mm3两次治疗的治疗体积分别为811 (79-2500)mm3962(194-1750)mm3。治疗参数差异无显著性差别。只有2是因为靶区勾画不准确导致放射外科再次放射外科治疗后没有发现出血,或并发症或死亡率。

1所示。(2号患者)采用T2加权轴向MR图像对患者进行第一次放射外科治疗的剂量规划。

a).箭头表示第一次治疗时桥脑CM遗漏的向外延伸的部分。

(b)第二次放射外科治疗时的剂量计划中的T2加权图像;

(c)第二次放射外科治疗时T1加权钆剂增强后MR图像,左:水平位,右上:冠状位,右下:矢状位。

2所示。(2号病人)患者首次治疗后,出现短暂的神经症状,没有证据表明同时伴有出血和病灶影像上出现变化。(a)治疗后4 年,(b)治疗后8年T2加权轴向MR图像。

作者认为,应用再次放射外科治疗先前已放射外科治疗过的CMs是安全的,有效的。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评估放射外科治疗的长期效果以验证上述发现

3所示。(6号患者))第一次治疗后,右丘脑CM未出现改变,剂量计划中也无明显变化。(a)第一次和(b) 第二次放射外科治疗计划所使用的轴向T2加权图像。

4所示。(5号患者))第一次治疗后脑桥病灶缩小的。

(a)第一次和(b) 第二次放射外科治疗计划所使用的轴向T2加权MR图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