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与古都南京的不解之缘

 闻诗人 2019-07-08
       今年是大画家张大千诞辰120周年,国内外众多美术机构都在推出纪念张大千的展览和活动。这里我们也来了解、回顾这位在20世纪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艺术大家,他与古都南京的不解之缘。

  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张大千(1899-1983)曾名正权,大千,下里巴人,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一生于四川内江。自幼随母亲曾友贞及二哥张善孖习画。1917年起两次渡海东瀛,曾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技术。上世纪20年代前后在沪上追随李瑞清、曾熙等名家学习书画,努力追摹历代诸贤艺术。上世纪40年代曾两赴甘肃敦煌宝库临摹古代壁画,由此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张大千传统艺术修养比较全面,不仅能文善诗,而且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以及书法篆刻等无所不能。在绘画方面,写意、工笔、工写兼备等技法,他均有涉足,在现代画家中尚属少见。
  张大千的画艺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价段。在早期主要是广研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马远、夏珪、黄公望、王蒙、沈周、唐寅、朱耷、石谿等历代名家大师的丹青技法,兼取南北山水之优长。尤其崇尚清初石涛的笔墨情趣,再从古代壁画中汲取艺术精髓,不断炼就了个人的笔墨功底,直到临摹敦煌壁画结束为止。此后便为其艺术的渐变期。他在“血战古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师法自然,不断强化主客观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作品风格清秀飘逸,苍润脱俗。晚年以他所创新的“泼墨泼彩”,蜚声海内外。张大千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故乡四川内江,还在上海、苏州、南京、北京等地生活。于上世纪50年代移居阿根廷、巴西,足迹跨越亚、欧、美洲等地,于1976年返回中国台湾定居,于1983年4月2号在台北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张大千与古都南京之往事

  据昔日文献记载,张大千生前曾多次来南京。曾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任职的萧金芳回忆,1928年9月,张大千在南京与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的徐悲鸿进行艺术交流。是月一个星期六上午,徐悲鸿邀请萧金芳等与张大千同游玄武湖,中午在城南三山街新开张的四川茶馆请客。下午又游雨花台、明孝陵等处。晚上又在徐悲鸿的丹凤街中大宿舍吃了晚饭。张徐两人在这次游览中心情愉快,畅言谈论字画。以后,他们的交往更加密切,后来还发展到相互观赏作品,交换各自的古画藏品。
  在1929年4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在上海组织的第一次全国美展上,张大千被聘为干事会员,参与负责展品审查工作,其《山水》等画作也参加展出。1932年张大千开始客居苏州网师园。徐悲鸿又组织筹备中国近代绘画作品欧洲展览,以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张大千对此很支持,拿出了《江南山水》等力作参展,使徐悲鸿深受感动,还特地创作一幅《张大千三十四岁画像》相赠。次年5月,中国近代绘画展在法国巴黎成功展出,张大千画作《金荷》为法国方面收藏。
  1935年张大千应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徐悲鸿邀请,由校长罗家伦聘为该校教育艺术学院艺术科讲师,每月乘火车往返南京与苏州之间。性情洒脱的张大千在平时上课时不在学校教室,而是在一间大画室内现场示范,认真指点学生习作,深受学生的喜欢。1936年4月,张大千在南京中华路内桥的基督教青年会南楼举办个人山水、人物、花鸟画展,现场参观者众多,人流络绎不绝。在南京的社会政要,各界名流冯玉祥、李烈钧、朱培德、陈树人、马超俊等人竞相临场捧场,购买其画。徐悲鸿也在4月19日在报纸上发表了《张大千先生》《中国今日之名画家》两篇文章,对张大千的绘画艺术进行介绍赞赏,并称赞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1937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国立美术陈列馆内(今江苏省美术馆)及国民大会堂(今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全国美展,聘请了张大千为筹备及审查委员,展览期间,大千先生也作《自画像》参展。工笔画家于非闇特地从北京来到南京观看画展,还与张大千冒雨前往明孝陵观梅赏梅,参谒中山陵。黄君壁老先生还特地为其两人设宴,共叙友情,畅谈书画。张大千在南京期间不仅广泛交识社会名流,也与徐悲鸿、潘玉良等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据《申报》记载,1948年5月,张大千专程从上海来到南京,赴南郊牛首山李瑞清墓前展示个人画作,再次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游览古都绘制金陵风光图

  张大千在古都南京期间,会同友人游览了古都众多名胜古迹和山岚湖泊,也给他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为此先生也创作了不少古都壮美山川的佳作,其中有《灵谷深松图》、《金陵周处台》等。《金陵周处台》为纸本设色,纵99厘米,横39厘米,图中所绘周处台位于南京城东南隅老虎头旁,史上亦称子隐堂、孝侯台,乃三国时期名士周处任孙吴东观左丞时的堂宅。
  放眼张大千所作《金陵周处台》画作,但见周处台基处于悬壁高墩之上,一位古装文士独坐台边,昂首天穹,观今抚昔,神思遐想宣抒情怀。台畔秀木茂盛,鸟语花香,楼阁房屋绿茵丛中。雄伟壮观的明城墙巍然屹立,清澈的秦淮河水在静静流淌,远处烟雾弥漫虚无缥缈。图画右上侧以行草书落款盖有阴阳两文印章,较好地起到了妙化丹青突出主题的作用。再观张大千另一幅精品画作《灵谷深松图》,钟山巍峨屹立,飞瀑欢歌奔流,空山幽寂,云腾弥漫,溪水流淌,苍松傲立,山峦环抱中的灵谷寺掩映于密林丛中,寺中香烟缭绕,钟鼓鸣响,以及山间雄浑的松涛声,均留在先生的心海想象之中。先生在创作《灵谷深松图》中,吸取了宋元名家笔意“高远”“深远”法构图,画图中山峦叠嶂,高低错落有致,景物远近相宜。苍茫的云山、流动的瀑布、葱郁的松林及古朴的庙宇等,动静呼应。先生用笔苍健浑朴、勾勒、点厾、皴染等浓淡干湿相融,技法熟练老到。他用披麻、斧劈等皴法铺以点苔来表现山石谷坡,用水墨浅降敷然苍松老树和寺庙古刹,再以勾云留白、轻染等技法烘托云烟迷离之气,从而使得整幅画面气脉贯通,气势不凡,富有秀逸灵动之感。 蒋文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