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大巨头只能当“小弟”?原来它才是掌控世界“芯”命的终极boss

 qidali 2019-07-08

作者:飞翔吧!橙哥-财经早餐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时代。无数企业快速成功、一夜暴富;又有无数企业昙花一现、瞬息陨落。

然而,有一群企业却可以不受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影响,反而在时代的浪潮下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它们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笑看那些企业家们大谈用户思维,静观互联网时代五花八门的商业模式。它们不需要每天琢磨用户、算法,只需要专注做好自己,就能坐享互联网时代的红利。

这种企业,我喜欢把它们称之为“虚拟”时代的“现实”奠基人。比如智能终端的核心领域——芯片。

随着集成电路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国内也掀起一股“芯片热”,众多芯片巨头,成为了国产芯片追逐奋斗的目标。业界被誉为“芯片之王”的三大巨头,如台积电、英特尔、三星,渐渐被国人熟知。

不过,即使被誉为“芯片之王”,如果你认为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巨头就世界半导体之巅,那就大错特错了。

正所谓大隐隐于市,深藏功与名。

若论核心技术实力,有一家让英特尔、三星“俯首称臣”的公司,它的名字一般人很少知道,但在半导体行业却是神一样的存在掌控着全世界的“芯”命,它就是荷兰的ASML,中文名称阿斯麦。

从一无所有,到权倾天下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站在世界的顶端,“芯片之神”阿斯麦也是如此。

说起荷兰,人们常常想到是风车、奶牛、郁金香,却不曾想,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田园风光的北欧小国,竟暗藏着世界最强的半导体企业。

二战后,随着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的诞生,集成电路产业开始蓬勃发展。1971年,在飞利浦荷兰总部宏伟明亮的写字楼里,公司的领导层正在为一个问题发愁。火热的半导体市场,让飞利浦心痒痒,于是公司展开了研发光刻机设备的研发。

然而,光刻机设备的研发历来难度极大,大笔资金投入后,飞利浦赔了夫人又折兵,啥都没搞出来。

是否还需要继续搞下去,成为飞利浦的难题。正是这个时候,一家名叫阿斯麦的公司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阿斯麦对飞利浦表示,我有技术班底,你有钱,咱俩合作,这事儿能成。

于是,半信半疑的飞利浦答应了阿斯麦的合作请求。在飞利浦大楼不远处的几间简易平房里,阿斯麦开始了自己的半导体帝国之路。

ASML最早成立时的简易平房,后面的玻璃大厦是飞利浦

当时的半导体市场,是日本说的算,尼康、佳能并驾齐驱,成为经济高速发展下,代表日本科技实力的明星企业,此外还有德国、美国等半导体公司奋力追赶,根本没有阿斯麦啥事。

不仅实力弱,出道不久的阿斯麦还十分“佛系”,并没有打出“要挑战谁、超越谁、干掉谁”的口号,仅仅是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因为光刻机研发需要大量经费,阿斯麦只要寻求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的帮助,许诺建立合作,分享利润。

这一招十分诱人,虽然阿斯麦当时还很弱小,但很多公司还是比较看重阿斯麦的研发能力,纷纷同意合作。一来二去,阿斯麦“交朋友”的外包策略,让自己快速取得半导体产业链各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同时,阿斯麦专注于客户需求的精神逐渐赢得业界的好评和青睐。

实力强大后,阿斯麦正式独立,与飞利浦形成了合作关系,一心一意的搞光刻机。

正是因为专注于自己、专注于客户。2004年,一个“突发奇想”的客户,成就了阿斯麦走向半导体的全球霸主。

这个客户,就是台积电。

当时,台积电的研发人员认为,将市面既有的光刻制程透过水折射,效果会比当时新一代制程要好。

有想法是好的,但是能有多好,是需要实践来检验,而实践,是要花钱的。结果,阿斯麦听了台积电的想法后,没怎么多考虑风险,愣是用了一年时间就研发出了世界第一台以水为介质的浸润式光刻机的实验样机。

结果,机器十分好用,一炮走红,由此,阿斯麦甩开竞争对手尼康、佳能,成为世界半导体制造的领导者。

成为世界第一后,阿斯麦“交朋友”的功夫使其变得愈发强大。阿斯麦表示,要想优先获得供货,就必须先投资他成为股东,说白了就是为他投钱。而有了钱,阿斯麦就可以研发更现先进的光刻机。

如此循环,马太效应愈发明显,阿斯麦制造的光刻机越来越先进,而其他人不论竞争对手还是自己,研发能力跟阿斯麦差距太大,没办法只好和阿斯麦结成利益共同体。

于是,所谓的芯片三巨头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纷纷成了阿斯麦股东,每年指望着阿斯麦能研发出新一代的光刻机。

而在众多“朋友”的支持下,阿斯麦获得了大半个行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代代光刻机被生产出来,从PAS系列,AT系列,XT系列和NXT系列,每一代的型号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陌生,但却又从最源头开始,酝酿发酵,深刻的改变着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事到如今,坐拥芯片产业大半资源的阿斯麦,已经成为光刻机领域的集大成者。其实力、地位几乎不可撼动。

然而,即便站在了芯片领域的最顶端,成为芯片游戏的规则制定者,“佛系”的阿斯麦依旧保持着专注,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未见减少,截至今日,它在仍旧是欧洲人均科研经费排名第二的高科技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专利数量也是名列前茅。

啥是光刻机,究竟牛在哪?

说完阿斯麦,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阿斯麦究竟牛在哪呢?光刻机是个什么东西?

一张指甲盖大小芯片,制作流程大概有提纯、清洗、成膜、光刻、刻蚀和掺杂、封装等步骤。

通俗来说,就是把芯片洗干净,然后对照着设计好的模具,用光刻机在芯片上刻上“纹路”。刻好之后,对照“纹路”加上能导电的相关材料,芯片上的集成电路就形成了。

虽然这么说缺乏严谨性,但对普通读者来说,起码可以想象出集成电路制作的大概场景是什么样子。

因此,不难看出,一个芯片技术含量最高的步骤,就是在芯片上,用光刻机“刻”上密密麻麻的集成电路。

我们常常听说有人讨论芯片性能强弱,实际上,芯片性能的强弱与刻在集成电路上“条纹”数量密切相关。越是性能强劲的芯片,就需要越精密的光刻机。

在进一步说,光刻机工作原理可以理解为照相机,拍照的时候,光线通过镜头折射入相机,投射到胶卷上,产生曝光。之后只需将胶卷在显影液里浸泡一下,图像就被同比缩小印在了胶卷上。

同样,光刻机可以把设计师设计的芯片图案缩小之后刻在半导体材料上,经过后期加工,就得到了芯片。

然而,光刻机的精度达到了纳米级,这里面包含了人类制造工艺里最顶尖的科学技术。这种高精度光机一体化设备,研发过程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没有一微米的基础,就不可能造90纳米的设备,没有90纳米的基础,就不可能造45纳米的设备。

现在ASML可以造10纳米以内精度的设备,这个水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别人几十年一步一步逐渐积累出来的。

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光刻机,只有阿斯麦一家可以制造。据悉,目前一台顶级的阿斯麦光刻机售价在1亿美元以上,还没有还价空间,价格比某些波音客机都贵。

就算是天价,英特尔、台积电等芯片巨头们还是争相几十台的向阿斯麦买货。没法办,谁让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呢?

摩尔定律的推动者

在半导体行业,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它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的。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换句话说,电子产品的性能每隔一年半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

很多人都以为这句话说的是英特尔芯片的工艺发展速度,而实际上,它说的是阿斯麦…

阿斯麦在实现摩尔定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光刻机的紧密度直接决定了芯片制造的最小尺寸。作为供应商,阿斯麦不断更新换代光刻机,才使得英特尔这样的巨头,能够做出性能更强的芯片,再让其他终端企业,制造出更加酷炫的电子产品。

所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抛开光刻机谈芯片,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谁掌握了光刻技术,谁就拥有了未来芯片产业发展的掌控权。

显然,低调而不为人熟知阿斯麦,现在才是芯片“铁王座”上,真正的王者。

谈及阿斯麦的强大,很多人都归结于它是受到西方世界集体资源和技术的扶持,才有了今日的成功。

这句话并不完全对。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上帝永远不会帮助不懂得自我救赎的人。”

阿斯麦的成功,除了外部因素,更多来源于自己。万丈高楼平地起,从一无所有,到芯片领域的绝对王者,永远把自己作为对手的阿斯麦只用了30多年而已。

30年,其实并不漫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