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是一个善于写游记的人。在我的心里始终认为,美好的地方应该放在心里,慢慢的怀念,慢慢的品味。但若是不写点什么,又会担心哪一天那份本该属于心中的“美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遂决定动笔试写一点。
初识周庄,与三毛有关。年少之时,爱读三毛的文字,或许人都有一个共性——喜欢一个人就会真心喜欢这个人的全部,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追星”。因为喜欢三毛,所以喜欢上了她的足迹,因为喜欢上了她的足迹,便也自然而然的知道了周庄,那个曾经记住她的脚步的江南水乡。
说到这次周庄之旅,有很多事情是非常巧合的。原本我是想趁着时间充足之际,暂时离开炎热的北方,离开这喧嚣而又纷杂的都市,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发发呆。但翻了一遍中国地图,发现那些被人吹捧上天的“圣地”,早已经是失去了往日色彩,留下来的的更多是现代商业化的操作。原本想要出国转一圈,但考量了一下兜里的钞票以及其他因素,还是作罢了。
但出行的决心还是有的,所以就打算在各种“商业化”里,找到一个可以让人片刻放松的地方。此刻,心中仿佛有个声音在提醒着我:“有一个地方,是你梦中去过多次的。有一个地方,是你寻遍文字的记忆。”对,这就是周庄。它是一个最特别的存在,以至于我激动的一夜难眠,只为与梦中的那份情怀能够紧紧”拥抱”。我和老婆在苏州逗留两天,无论是苏式汤面的清香,还是灌汤包那诱人的香气,都是我这个北方粗狂汉子,没有品尝过的珍馐美味,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当晚吃的消化不良,第二天寒山寺之旅直接取消,无缘去遇见那“姑苏城外寒山寺”的真面目,只能在酒店继续休息。幸好,依靠着保和丸、藿香正气水以及几片六五四二,终于恢复如常,没有耽误接下来的行程。
那一天,在前往周庄之时,我们选择了轮渡,当船开在周庄与上海的交汇处,湖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微风,吹的原本平静的湖面,荡起了阵阵微波。船上的人不多却都各自欣赏着心中的美,我亦如此,原本想把那些美,记录在相机之中,记录在照片纸上。但无奈,有些美只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而我心中的美就是能与心爱的人一同享受着片刻时光。
初到周庄,在预订客栈(家庭客栈)老板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了住宿之地。当天住宿的地方,是典型的江南小楼,纯木质结构,很是古朴。我们放下了行囊便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索一下周庄的风光。到周庄之时已经接近傍晚。很多景点已经无法进去,我们只能一路瞎逛,漫步在周庄城内。
一路走去,满是商贩的叫卖声与游客的嬉闹声,它们汇聚在一起,为周庄平添了几分繁华。我与老婆一路相伴,看着满大街的饭馆,却不知该如何选择。最终选择了一处幽静与繁华的结合之地——一处临近水旁的餐馆前停住了脚步,准备一品这周庄的美味。
虽说万三蹄是周庄最有名的菜肴,但因为是天晚,总觉的吃完后不容易消化,所以换了道菜。老婆平时爱吃鱼,而江苏的“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可谓是极品。之前在苏州品尝过银鱼炒蛋,味道鲜美。因此,我们点了一道清蒸白鱼,而素来不善饮酒的我,不知为何却感到嘴馋,突然想品一品周庄的黄酒。
这黄酒的味道,不似白酒那般辣口,又不像啤酒那样的苦涩。用热水烫一烫,入口便是一阵爽口,顺着嗓子滑下。不知道是心情原因还是怎么,原本仍有些不舒服的肠胃,瞬间感到了暖意。此时,窗外水面上,一艘小船快速划过,撑船的船娘,正在用清澈的嗓子为船上的游客们唱起了小调。我在屋内品尝着太湖三白的鲜美,感受着黄酒的醇香,不由得想起杜牧曾写道的“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而这也是周庄的美,至少在我心中是。
原本,我和老婆想第二天早早起来,欣赏一下周庄的日出。也许是之前舟车劳顿有些疲惫,也许是喝了一些黄酒的原因,所以睁开眼时已经是八九点了。虽然不能欣赏日出,或多或少的是一种遗憾,以至于我们当时考虑是否要在住一晚。对于我来说,周庄是我从小向往地方,如果不是为了工作和没钱,或许让我住上一生都不为过,但人总是要活在现实之中,也许三毛的时代,她可以对着远方高呼“要回到这里养老。”但在商业化的今天,这显然不行了。有些美好的东西,就是因为你未曾感受过,才会觉得那是一种美好。周庄的日出虽美,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明天的日出必定与今天不同,既然如此那就还是放在心中就好。
想到这些,我们不再犹豫,在客栈隔壁的一个早点铺吃了些当地有特色的糕点,登上了二楼,那里对着一座小桥和一条蜿蜒的小路。坐在楼上,放下了拍照的手机,眺望远方的天空,静静的发呆,灵魂便仿佛被拽回到了,那几百年前小桥流水人家渔舟唱晚的生活之中,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在吃完早餐后,我们收拾好行囊,与客栈的老板打声招呼准备前往另一家客栈。这里说明一下,并非是客栈不好,只是觉得来到了这里,不应该把脚步与身体都困在一个房间里。在周庄,若是身边能有帐篷,我想那一夜我可能会在河边支起来。晚间,在夏蝉的虫鸣声中,点起一盏马灯,躲在里面翻看着随身携带的书籍。累了可以站出来到寂静的河边,听听小桥流水的怅然,倦了可以关灯而眠,那也是一番好光景。这也就是我对旅游与旅行的不同见解——旅游,只是走马观花,证明我来过;旅行,便是身体与心灵的修行,证明我在其中。我更趋向于后者。
新的客栈,那里有个小庭院,庭院之中有几张小桌,桌子被老板打理的干干净净,看得出是主人精心呵护的。再次放下行囊,稍作了调整,便继续我们访古之行。景区的景点,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只是一些被围栏围住的古老建筑,并没有什么稀奇。但我认为,它们稀奇之处便是这个“古老”。无论是徐达之弟徐奎修建的张厅(徐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卖给了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还是沈万三的沈厅,都保留着明朝时建筑风格。在漫长的岁月侵袭中,虽然褪去了铅华,却依然气派非凡。当我一只脚踏进院中,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住在这里的主人一身锦衣,大宴宾客时张灯结彩,忽闻多年不见好友登门,忙从正厅中走出,不时地询问身边仆人“贤弟在哪?贤弟在哪?”当他看到好友时,忍不住上前一把抱住,携手同入客厅。这样的情景,或许曾经并不存在,但我宁愿相信这是曾经的真实。因为这有这样,这些古老的建筑才有属于自己前生今世的记忆。
作为一个食客,无论到哪里,吃永远都是第一重要的。中午,我们落脚在沈厅旁的酒家里,这里的建筑是仿古风格,如今这种风格遍地都是,早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若不是靠近水边,我还值当一位自己仍在北京而已。但在水边便是不同,有一种清新脱俗之感。落座之后,依旧是点了周庄有名的食物和菜。这里要说一下“万三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闻名不如见面”,用来形容这“万三蹄”再恰当不过。
万三蹄虽然叫“蹄”,但不知道是不是南方北方的原因,总之这“蹄”在北方应该是肘子。刚刚端上来的时候,老婆原本很期待的眼神瞬间凝重起来,询问之后服务员说“这万三蹄就是整个猪肘”,看着那足够几人消化的万三蹄,我也不禁苦笑:“这减肥大业又要延迟了。”说归说,但吃还是要吃的。这万三蹄,大概使用糖和黄酒烧制而成,整体透红,香气四溢。外皮嫩而不散,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瘦而不柴。夹上一筷子放进嘴里,顿感香糯可口,甜味中多少透着一丝黄酒与调料的香,这种香味恰到好处,刺激着食客的味蕾,却又不曾夺走肘子原本该有的肉香。完全能够品的出,这道菜所蕴含的精华,便是这周庄数百年来所蕴含的味道——细腻、与清单。或许,就是这种味道,才让无数文人在此驻足,看尽那唐风飘远,剩下微澜雅韵,宋水不去,尽诉烟柳人家,路是水,水即是路的周庄。三毛,便是这其中的一位吧,我想。
品尝完让我惊讶的“万三蹄”,继续欣赏着周边的风景。路上的风光既然欣赏完了,那就坐船吧。我和老婆以及另一家游客,同租了一条小舟,船娘在为我们划船的同时,也给我们讲述了周庄的一些历史与古迹,比如双桥(此双桥因陈逸飞先生的一幅画而出名,也因游本昌老先生的《济公传》而被人熟知。)在征得我的同意后,船娘为我们唱起了划船小调,那小调的音色与水平,不如当今所谓的歌星好,却也透着朴实与自然,是一种超逸。我凝视着双桥,便遐想着千百年前,是否有一对佳人在桥上偶然相遇?是否曾经成全了一段佳话?或许他们的子孙便在这周庄中生活下来……这本是读过几天闲书的我一厢情愿,但这样的诗画的地方,总该有一些它的传说吧?
正如我所讲,初识周庄,并非是什么明朝首富,也不是什么王侯将相。而是因为三毛,在周庄有一座三毛茶馆,是我此行向往之处。我与老婆一路相伴,终于在一个湖边,找到了那座看似不起眼,却给人一种很有年代感的茶馆。刚一踏进去,一位和蔼的老人便与我们打招呼:“两位喝茶么?”这老人一头银发,身穿一件白色衬衣,戴着一副眼睛,文质彬彬的样子。难掩心中激动的我忙回答说:“是的。”随即老人将我们引到二楼靠窗的位置,我环顾四周,整个二楼除了我们这桌还有一桌情侣在喝茶聊天,十分清净。而在墙上挂着三毛不同时期的照片与文字,还有一些其他名人的合影照。此时,老人为我们沏上了一壶茉莉花茶,或许是北方人原因,我对这茉莉花茶有一种偏执的喜爱,总觉得那涩中带甜的味道让人上瘾,坐在那里望着窗外品着茶香,却看到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两张被放大的信,仔细看去,才发现是三毛当年写给这座茶馆的主人,也就是那位引我们上楼,为我们沏茶的老人——张寄寒。
三毛的这两封信,更像是家书一般的朴实无华,却充满着真挚情义。她的字迹看着清秀,却又向前倾斜。没有做作、没有矫情、更没有千百年来中国文人通病——相轻。而在字里行间之中,更能够看得出她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后期她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一只丝袜,也不能掩饰住,她对生活的真诚,对生活的期待。有一刻,我想与张寄寒老先生交谈去了解一下他认识的三毛,可是想了一想还是作罢了。我相信,在张寄寒老先生的眼里,三毛更加真实,而在我的眼里,三毛或许更加理想吧。
饮完了茶后,天色渐渐晚了。我和老婆两人起身,张寄寒老先生亦如刚刚微笑的迎接我们,又再一次的微笑送走我们。我回头望了望这座茶楼,的确不是很大,也没有几人。是因为茶楼不起眼么?还是因为三毛的名字逐渐被淡去?亦或是还不到时候吧!
如今,似乎每个古镇都会为自身编一部剧,记录古镇发展的历史故事。周庄也不例外,当晚我们通过客栈老板娘的关系,买到了两张靠前的票,可以让我们看到精彩的《四季周庄》,这是一部记录周庄人先祖开创基业以及作为普通渔民、农民生活的日常。舞台的灯光效果可圈可点,或许是演出次数过多的原因,演员的脸上总似挂着思思疲惫,但他们却依旧很卖力的演出。而给我最大触动的便是第一幕,名字是什么我忘记了,但内容上讲的是当年沈万三下南洋的故事,演员们表演出了周庄先祖们在海上乘风破浪,向着海外开拓贸易路线的故事,正是因为有那些先人们的乘风破浪,才换来日后周庄乃至整个苏杭地区的繁华。看到这个,我那矫情的毛病又上来了,不由地去想假若在后期中国一直开放港口,允许商人与海外进行贸易,相互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那将会创造出多少光辉故事,但历史就是这样,从没有“假若”的,有的只是温故知新……
周庄, 一个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的地方。说小,如今它虽只是一个景点,却承载数百年的历史;说大,我们又能够在一两天之内欣赏完所有的风光。这便是我的周庄之行,一场也无烟也无雨,却依旧如诗如画寻梦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