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帝的家风及储君读书法

 卡图洛夫斯基 2019-07-08

刘备进城不久,中道崩殂,他的政治遗嘱很有意思。

观其一生,除了个带“刘”字的家谱,他算是光棍打天下。

当日,趁着乱世和朝廷的好政策,他放手发动群众,拉出一支民兵,说是“助剿”,后来就做了官军。

他的基本盘,就是道上的这批兄弟伙。

一开始人并不多,但都有一个算一个,“举义兵”时,能悍不畏死。

事情就这样成了。

当时的文化如此,每临大事,能打很重要。

刘备正式参加工作的起点,是在一个县上做二把手。干得不顺,道上脾气发作,打过上面派的巡视员。

他打完就跑,“弃官亡命”,从此知道自己不太适合做一个循吏。

好在那时还是乱世,打了也就打了,糊涂账太多,差不多就行。天下动兵之时,上面也有人觉得刘备是个人才,就还给他机会。

刘备便又陆续在体制内试着做了一阵官,基本在县一级上下浮动,做过丞,做过令,也干过一段相。

总体不顺。因为事务性的工作不符合他的气质。

相对于“循吏”,或者“能员”,他还是更适合做“大哥”。

刘备自己也感觉到了。

辖区内曾有和地方长官不对付的豪强派刺客去做他,但刘备居然能做到“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这说明刘备很擅长同江湖、底层人物打交道,哪怕不是自己这边的。

很多事,他比较熟。

史书为大哥讳,只说“其得人心如此”。

试过循吏模式之后,刘备就专心致志了。

喝过酒,他同几个老弟兄交心:特么今后以打为主,抢地盘。

路线正确,如鱼得水,最后闹出个浩浩荡荡。

刘备以最初那点可怜人枪,一路从小沛走到了成都,身后谥号“昭烈皇帝”。

可以说,的的确确是一个“枭雄”。

这样的创业者会留下怎样的家风呢?

刘备的政治遗嘱宜细读。

同曹操一样,刘备也是先说说了自己的病情,表示差不多了,时候到了,“殆不自济”。

但自己这一生玩得好,玩得大,过得充实、精彩,且一向在马背上办事,用刀子说话,最后却不是死在马上,折在刀下,也算是赚了。

“何所复恨,不复自伤。”

刘备放不下的,是他的儿子们。

特别是第一接班人刘禅。

刘备曾反复询问诸葛亮,我这儿子,如何?

意思是,做一号,行吗?

诸葛亮总是说,还行还行,“过于所望”。

过于所望??

什么意思??

比最坏的情况要好些?&%*&……%*

刘备就觉得自己要死得不痛快了。

但也只好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努力吧,我的儿子,“勉之,勉之”。

努力什么呢?

世之枭雄善谑,看上去,居然是叫接班人努力读书。

刘备年轻时是没工夫读书的。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到了,在政治遗嘱里,却给自己儿子开了一份长长的书单。

什么要读《汉书》,要读《礼记》。

这些要精读,要会给下面讲传统、讲故事。

闲了,还要读诸子。

这些,要“历观”,要知道各种各样的说法、主义和套路,用不用两说,要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是要把《六韬》和《商君书》读熟,要仔细揣摩,活学活用。

这个是很重要的。

用刘备的话说,琢磨琢磨商君书,能“益人意智”,不犯糊涂,有助于你带队伍、干革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真是绝了。

原来一生不读书的刘备其实很懂坐大位、干大事的道理,知道长进全在《商君书》上呢。

这是最后教育自己接班人的话,是先帝活的灵魂,不用装了,也不用在意理论界的感受了,要把大实话说到家。

刘备语重心长,说“汝父德薄,勿效之”,刘禅领会得怎样?

我觉得领会得挺好。

刘禅后来也教育自己的接班人,要加强学习,“袛恪道义”啊之类。

刘备的孙子就认真读书。

有一次,某高干私下问太子办的一个人,说太子最近在读什么书?你们感觉他“情性好尚”如何?

这人就说,太子好啊,对上很孝,很恭,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也很讲“仁恕”。

高干笑道,就这样啊?啊?谁家的好儿子不是这样呢?我问的是太子、储君、先帝家的第三代接班人......

意思是,他读书读得那方面的本领与手艺如何?

太子办的人就开始装了,说我们有纪律,不能妄说啊。

高干笑道,说我知道,我知道,你有你的不方便,我也不是要套你什么话,不过是作为先帝留下来的老人,替先帝担心罢了。

“此储君读书”,可不能像我们这些给人家办事、在队伍里混俸禄的家伙一样读法啊,哈哈。

好一个“哈哈”,不愧是跟过先帝的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