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脘穴-健脾益胃穴 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调脾胃、降逆化滞、调胃和中、补虚益气、降逆止呕、促进消化增强体质。 主治: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2、神阙穴-补中益气穴 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能: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身体虚损、虚弱的症状。 主治:胃炎、泄痢、绕脐腹痛、脱肛、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等。 3、气海穴-升发阳气穴 气海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功能:调节全身气血,改善血液循环功能,激发人体元气,温煦肢体,抵抗寒冷。 主治:虚脱、四肢乏力、腹泻、痢疾、便秘、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脘腹胀满、大便不通、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等。 4、关元穴-培肾固本穴 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功能:培根固元、培肾壮阳、补虚固本,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增强生殖系统功能、防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5、足三里-延年益寿穴 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膝眼中)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功能:扶正培元,强脾健胃;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叩拔足三里,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6、命门穴-补肾壮阳穴 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肚脐的正后方。 功能:对肾气不足、精力衰退者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主治: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等。 7、大椎穴-清热解表穴 大椎穴在人体督脉上,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低头时脖子后面有块最突出的骨头,就是第七颈椎。 功能:有通阳解表、清热解毒、疏风散寒、清脑宁神,肃肺调气之功效。 主治:清热解表:热病,疟疾,咳嗽,喘逆,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截疟止痫: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疼痛,腰脊强痛,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癫痫,五劳虚损,七伤乏力。 8、涌泉穴-清脑醒神穴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取穴时你用力弯曲脚趾,脚底凹陷的那个地方就是涌泉穴。 功能:清脑醒神、安神定志、清热散风;常拔罐可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疏肝明目清喉定心,可降血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主治: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咽炎、咳嗽、鼻衄、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 9、曲池穴-清热解毒穴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功能: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 主治:肩痛,臂细无力,肘臂挛急或弛缓,肘中痛难屈伸,手臂红肿,腰背痛;腹痛,吐泻,便秘,痢疾,肠痛;瘰疬,湿疹,瘾疹,皮肤干燥;头痛,眩晕,耳鸣,耳前疼痛,目赤痛,目不明,牙痛,颈肿,咽喉肿痛;月经不调,乳少;癫狂,善惊;胸中烦满,咳嗽,哮喘;热病,伤寒,伤寒余热不尽,疟疾,消渴,水肿等。 10、三阴交穴-养血补气穴,又是女性健康的“守护神”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功能: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滋阴利湿等功效。 主治:治疗脾胃虚弱、腹泻、胃痛、痛经、月经不调、月经量过多、小便不利、阳痿、失眠、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白带过多、前列腺炎、早泄等病症。几乎所有的妇科病症,刺激三阴交穴都着不错的治疗有效,经常刺激三阴交穴还可以有效地保养子宫、滋养卵巢、调理月经、祛斑祛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