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县共有29个民族的县城-平遥县

 古陶闲人 2019-07-08

全县共有29个民族的县城-平遥县

平遥古城位于平遥县境腹地西北部平原区,惠济河、柳根河(原中都河)冲积扇尾部,距东南太岳群山20公里,西北紧邻汾河谷地,海拔754.80至762米。古城地域平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城区面积2.25平方公里。平遥古城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0.60℃,常年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4.50℃;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5℃。年平均相对湿度58%,年平均降水量415.90毫米,主要分布在7至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1785.70毫米。主导风向春秋冬季为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

平遥是全省的人口大县。总人口53万人,位居全省第四,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全县共有2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9.9%,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其次为哈尼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回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黎族、白族、土家族、布朗族、傣族、藏族、朝鲜族、侗族、布依族、瑶族、俄罗斯族、普米族、壮族、高山族、独龙族、怒族、维吾尔族等。国土面积1260平方公里,辖5镇9乡3个街道办事处,273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位居全省第四;平遥是全省的农业大县。5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42万人,耕地76万亩;平遥是全省的文物大县。平遥境内文物古迹众多,登记备案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075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43处,其中国家级19处、省级3处、市级4处、县级117处。全县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县级城市实属罕见;平遥是全省的旅游大县。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A级景区,这是平遥最响亮的“三张名片”。

平遥矿产丰富。至2011年,查明平遥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铁矿、铝土矿、石膏矿、石灰岩、耐火粘土、建筑材料等7类,其中煤炭储量比较丰富,煤质优良,大多分布于段村镇、卜宜乡南部山区。居沁水煤田、霍西煤田交错处,地质构造复杂,属于华北上古生界含煤建造组成部分。其他矿体也大多在此区域。

明成化《山西通志·建置沿革》载:“平遥县,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平遥古城所在地,当属古陶地。虞舜时属并州。大禹治水后属冀州。西周时封“蓐”诸侯国,为并州属地。明王道一、清孙和相纂修《汾州府志》载:“旧城最窄,东南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於东北,因隘不能容,展筑西北二面。”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时属太原郡。三国时归魏,属西河郡。西晋时属太原国。北魏始光元年(424),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将位于文水县西南的平陶县(汉置,属太原郡)改为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陶城随之改为平遥城。后因西羌内侵,将平遥县从文水县西南徙置汾河以东京陵县境,废京陵县入平遥县,平遥城亦迁至此址。唐武德二年(619)属介州,平遥县城被刘武周引突厥兵攻陷。贞观元年(627)属汾州。宋建隆元年(960),太祖遣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焚烧汾州平遥县城。靖康元年(1126),金左副元帅率军6万,进攻汾州平遥县城,宋援军5000余人、居民100余户长期抵抗后,城被攻陷。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次年,扩建城池。自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至淸朝,平遥县一直属汾州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地震使城垣塌毁,民房圮坏,人畜伤亡。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黄汝钰重修古城市楼。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西巡路经平遥,知县王绶修四方大城楼迎驾。乾隆、嘉庆年间,平遥城商贩云集,批发、运输、中转发达,城内几条大街店铺林立,南北货物进出不断,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之说。嘉庆十八年(1813),平遥城有商号700余家。道光三年(1823),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古城西大街成立,此后,票号增至20多家,平遥古城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平遥帮创造晋商奇迹的同时,在城内大兴土木,一座座豪宅大院在古城内落成,市楼、城墙、庙宇等公共建筑设施得到捐资修葺。平遥古城空前繁荣。

民国元年(1912),县衙改为县公署。城内出现新式学校和现代工业。民国22年(1933),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26年(1937)11月9日,日军侵占平遥城,半月后撤离。次年2月13日,日军第二十师团包围平遥城,炮轰开太和门南一段城墙,占领全城,杀害城内外军民近千人。民国34年(1945),日本投降,阎锡山派军盘踞古城。

民国37年(1948)7月13日,平遥城和平解放。中共平遥县委、县民主政府迁驻城内办公,城关区改设为县级平遥市(次年撤消)。1965年,文庙大成殿、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古城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全城被淹。1979年,县委、县革委准备拆除城墙进行旧城改造,中国著名古建保护专家柴泽俊面见省主要领导要求留下平遥古城,省、地、县采纳其意见。同年,国家文物局开始投资修葺平遥城墙。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平遥城市布局划分为古城保护区、新城发展区。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专家分别于1990年、1992年考察平遥古城,称古城是“世界珍宝”等。1994年,经国内专家考察后提议,国家文物局批准平遥古城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1995年,在古城南开辟新城区,将古城内一些机关、医院、企业及居民迁出。1996年8月,平遥古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199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田中淡考察鉴定平遥古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大会上,表决通过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以古城墙为界向外延伸30米绝对保护范围之内的整个老城区、距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双林寺以及距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镇国寺3个部分。3个部分同为一体,统称为平遥古城。名录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历史风韵,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县级古城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