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读画】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朝朝暮暮ut9wwm 2019-07-08

每日读画

画家介绍: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立体主义流派的主要将领, 20世纪西方美术诸派中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自幼就酷爱艺术。曾考入马德里圣费尔南美术学院学习,因不满学院派的保守教学,又回到了巴塞罗那。在一个著名的沙龙里接触了各种艺术思湖。1900年底到达巴黎,受到了塞尚、凡高等艺术家的影响。后长期定居巴黎。他在艺术上兼收并者,打破了历来的造型法则,开创了立体主义流派。他在世纪之交的变革时期,在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瞒目的成就。他的绘画代表作有《卖艺人一家》、《理头发的少女》、《哭泣的女人》、《亚威农少女》、《三个乐师》、《格尔尼卡》等等

《亚威农少女》描绘了五个裸女,她们的身影由平坦,分裂的飞机和面孔组成,数字居住的压缩空间似乎以锯齿状碎片向前突出,在组合物底部的水果静物中,一片尖锐的瓜片在不可思议的上翘桌面上摇摇欲坠。

画面上的五个裸体少女的身躯是粉红色的,没有什么装饰。左面三人身体呈菱形,眼睛是橄榄形的,似乎戴着面具,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不可思议地反转到身体的侧右方向,拉着赭红色的幕布,另有一个人的一只眼睛几乎占据全脸。右边的两个面目狰狞恐怖。

画面中间的那两个女子还是比较普通的少女形象,而左边那个女人的脸则带点悲剧性的美感,但是她的躯体坚硬冰冷,如同画面边缘用来切开瓜果的刀子一般邪恶、可怕。

艺术背景

《亚威农少女》创作于1907年。《亚威农少女》构思灵感来源于伊比利亚雕塑和非洲面具。作者参观巴黎人类博物馆时,被非洲土著人艺术,特别是黑人雕刻的那种简练朴素、怪异和粗犷的造型所吸引。画中少女们变了形的脸,是画家探索伊比利亚人和非洲黑人雕塑的结果。青年时代的毕加索曾长期在巴塞罗那生活,他对巴塞罗那的亚威农大街非常熟悉。亚威农大街是当时欧洲著名的红灯区,是妓女和三教九流的各等人物常出没的地方。画家从青年时代的记忆中找到了灵感,以其在亚威农大街上见到的景象创作了这幅《亚威农少女》。

构图

画家把这五个人物不同侧面的部位,都凝聚在单一的一个平面中,把不同角度的人物进行了结构上的组合。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人的身体先分解成单纯的几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人体、空间、背景一切要表达的东西。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一个建筑物一样。

毕加索夸张了塞尚画中隐含着的多角圆形,以至于整幅画人物及背景都变成了锯齿形线条和锐角平面的构图,强劲而有力。

形象

画面描绘的是家妓院的妓女形象。画面上的五个妓女都裸露着病态的身体,搔首弄姿,摆出招摇和引诱的姿态。然而她们的身躯却明显被病魔缠绕着,呈现出恐惧的憔悴脸色,女人正面的胸脯变成了侧面的扭曲,正面的脸上会出现侧面的鼻子。甚至一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其中一个的脸上笼罩的黑影正是病魔的影子,另一个女人的脸简直被描绘成了病毒的样子。因而,这些丑陋、病态、变形的女人形象,确实给人一种看后可怕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左边的人物先画成,像是一些西班牙史前雕刻,右边两个似乎与其他人无关的人物,则像是西非黑人面具

色彩

这幅画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角冲击力。毕加索也借鉴和吸收了一些非洲神秘主义的艺术元素。比如画面上两个极端扭曲的脸,扭曲变形的部位。红、黑、白色彩的对比,看上去狰狞可怕,充斥着神秘的恐怖主义色彩。

横路七号艺术

艺术让生活更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