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怪孩子比别人差,是因为你不会好好说话!父母必须掌握的3点说话之道 | 精选

 我的书海601 2019-07-08

本文转载自“帮妈爱上课”(ID:BBMyGod)

6月10日,江苏扬州一名12岁男孩独自在扬州火车站徘徊。民警接到报警后赶到,发现孩子身上竟带有万元现金。

原来,男孩作业没写怕被责骂,偷拿家中现金后想坐火车离家出走,却苦于没有身份证买票。

我们无从知道,小男孩平日和父母是如何交流的,但孩子的举动提醒我们,他们会因为害怕受到父母的批评和责骂,而做出极端行为。这一点值得每一位家长冷静反思。

1

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只会让沟通陷入僵局

作家王潇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童年经历:

小时候,家里有箱可乐,为了不让女儿过度饮用,爸爸每天都要检查可乐的剩余数量。

有一次,王潇一时没忍住,多喝了几罐,这下彻底惹毛了爸爸。

“你为什么喝这么多罐?”

“因为我忘了之前喝了几罐。”

“为什么会忘?”

“因为我没有认真记。”

“为什么不去认真记?”

“因为好像喝完第一罐写了个作文,写完就忘了。”

“为什么作文写完就忘了?为什么你每天不会忘了吃饭?”

诸如此类的追问在王潇的生活中不断上演,每当她犯了错误,爸爸总是会把女儿追问到穷途末路。

有一次,王潇急了,竟然对爸爸大喊:“因为我生下来就这样......因为我是你们生的。”

其实,每一次的对峙,都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只是方式不恰当,让这份关心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变成了父女俩的针锋相对。

作为家长,我们不过是想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传达给孩子,盼着他们少走弯路,可是一开口,就亲自按下了交流的终止键。

昨晚,我给儿子洗完脚抱到床上,警告他不许光脚下床。

儿子听完我的唠叨和威胁,小嘴一撇,怒气冲冲地说:“你别再这么说我了!”

我愣住了,没想到这样的话会从一个两岁半孩子的嘴里说出来。

是啊,强制命令和冷酷的威胁,听起来都那么刺耳,又怎么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地去执行呢?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孩子只有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平等对待,才敢于把真实的想法向父母吐露。

不尊重孩子,总保持对立的姿态对他们耳提面命,就相当于把孩子置于异度空间,再多的金玉良言,孩子也无法接受到。

2

真正的交流,从好好说话开始

看过一个短片,一位外国妈妈给女儿当模特让女儿画人像。

女儿知道自己画得差强人意,一直把画紧紧地抱在胸前,不想让妈妈看到。

等妈妈“验收”完毕,女儿就像待宰的羊羔一样,她战战兢兢地坐在沙发上,仿佛下一秒妈妈就会爆发。

“你画得超棒的,真的很好。”

“我还没见过比这画得更好的了,这是色素沉积法吗,你从哪学的这技术?”

女儿瞪大了眼睛注视着妈妈,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听到了妈妈的赞扬。

原本一言不发的她端坐起来,开始认真地和妈妈交流。

会好好说话的妈妈,带给孩子的不只是信心和勇气,更是在为孩子开辟通往人生无限可能的大道。

看过一道自我测验题: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犯的错本身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父母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会好好说话的父母,他们教养出来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解决问题。

反之,如果总是指责挖苦,孩子只会把解决问题的精力全部集中在怎样应付父母上。

父母接纳孩子的缺点,尊重他们的感受,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就会一气呵成,畅通无阻。

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自然能坦诚面对,不会费尽心思为自己开脱。

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就是在搭建一座与他们沟通的桥梁。

这座桥梁让亲子关系更加密切,让孩子成长的困扰和家长的焦虑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3

父母必须掌握的说话之道

我们总说,爱之深,责之切。

然而,以爱之名的责骂只会化为伤人的刀子。

家长做到这三点,轻松养出听话的孩子。

就事论事,不要扩大范围

热播剧《少年派》中,女儿林妙妙因为偏科严重,考了倒数第一。

本来只是成绩下滑的问题,妈妈却不停地数落女儿。

她指责女儿交友不慎,骂她没个女孩儿样,已经瑟瑟发抖的女儿被妈妈伤地体无完肤,哭着跑出了家门。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言:“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孩子的缺点出现时,往往被父母无限放大,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呈现在父母眼中。

就事论事,正视孩子的缺点,才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要害,扫清成长的障碍。

传达信任和鼓励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在14岁之前,一直是个问题少女,她逃课、酗酒,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太妹”。

回到爸爸身边生活后,她依然我行我素。

看到女儿的种种问题,爸爸并没有因此对女儿定性,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

“如果你只有考C的资质也就罢了,我不能看到你明明有拿A的潜力,却交上C水平的答卷。”

正是爸爸的鼓励和信任,让奥普拉的内心烧起了一团火焰。

她痛改前非,短短两年的时间,就从一位堕落少女,摇身一变成为了全优生,并以杰出高中生的身份赴白宫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接见。

发自内心的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自信坚韧的种子才会在他们心中萌芽。

点到为止,保护孩子的自尊

家庭教育研究者尹建莉的女儿圆圆是个小迷糊,上学时总是丢三落四。

尹建莉没有三令五申地讲大道理,而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

“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学校离家又很远,每次你忘带东西,我们就得请半天假给你送去,这太浪费时间了,对不对?”

女儿并不知道自己粗心的毛病给父母造成了这么大的困扰,羞愧不已。

此后,这样的事情基本在圆圆的身上很少发生了。

教育专家陈鹤琴说过:“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只要帮孩子把问题轻轻点破,积极地暗示引导,孩子自己就会反省改正。

《请回答1988》中有一段台词:

话语里包含着真心,带有说话人的体温。

在这冷酷的世界上,让人能够活下去的,不是了不起的名言,也不是有学识的一语中的,而是你带有体温的,温暖的一句话。

带有温度的语言就像一阵南风,不必声嘶力竭,只需柔和而温暖,便能吹进孩子的心。

真正爱孩子,就请每一句话,都要好好对他们说。


文章转自 | 帮妈爱上课(ID:BBMyGo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