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一个实例说明, 百度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污染的

 博采简纳 2019-07-09

我们再来看一个百度的知识污染+不走心的“科普号”抄百度造成谬误的实例。

今天 @地理黑板报 发了一个毛里求斯“水下巨型瀑布”的帖子,巨大的数字引得很多人赞美(图1)。但是只要有一点点地理学知识,就能够看出其问题:

图一

1 这个“瀑布”位于毛里求斯岛西南角(图2),毛里求斯岛本身是印度洋上一个岛,面积才不到1900平方公里,可以想见该岛上的地表径流并不大,如何支持“一秒内将25条亚马逊河倒入海洋”?

图二

2 如果是周围海水的大规模向下运动,那么问题又来了:海水如何向下运动?海水的垂直运动模式是密度流,可以由盐度、温度造成。但是毛里求斯岛位于印度洋腹地,哪里来的如此大的温度差和盐度差呢?及时是温度差,也是表层海水更热,压根不会向下运动。

3 在地图上测量这个“瀑布”,宽度仅为200m,就算长度1km,如果按照“每秒50亿升水”的流速,该处的向下水流流速将高达250m/s,达到音速的2/3——这可能么?

因此可以看出,这个数据是基于胡扯扯出的。其实仔细看图2就能看到,所谓的“水下瀑布”,其实就是一个水下断崖。毛里求斯岛本质是由于火山活动从水下升起的火山岛,在其周边具有峻峭的岩壁,这些岩壁深入海中形成了大的断崖。在这些断崖周边,砂石沿着断崖坡度排列,形成了类似“水流”的景观,但实际上那里的水流十分平缓,甚至是著名的潜点。

既然毛里求斯的“巨大水下瀑布”数据被证伪,那么这些个数据的源头在哪里?其实用文案中的数据文字“一秒内将25条亚马逊河倒入海洋,形成了宽约200米的瀑布”进行搜索,可以发现来自于百度百科和百度百家号(图3、4)。但显然其中的内容牛头不对马嘴——格陵兰海的事情和毛里求斯有毛线关系?二者都不在一个半球啊。

图三

图四

事实上,“一秒内将25条亚马逊河倒入海洋”这个指的是位于格陵兰岛和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瀑布(Denmark Strait cataract,图5)。其形成原因是由丹麦海峡东北侧、更靠近极地的冷水团,随着东格陵兰寒流向西南移动,在通过丹麦海峡时遇到温度相对较高的北大西洋海水,进而发生的向下运动。由于此处水深超过3000米,因此会形成一个落差达3000米的汹涌向下水流,即水下瀑布。由于此处海峡很宽,因此有“每秒25条亚马逊河”的流量也很好理解了。

综上,百度的知识污染+不走心的“科普号”不加分辨的抄百度,这种乱象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看来还是水浇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