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艺术创造中把握艺术作品的空白

 安然自得888 2019-07-09

       主题的含蓄,就是把作者的意向隐含在文章的情节、场面(事件、情境)和形象之中,不直接表露出来,却又让人能感受得到。这样才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寻幽探胜,去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使文章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含蓄美是指对日常生活中的客观外物或人的情感等进行艺术表现时所作的较大程度的淡化处理,使浓与淡、显与隐、露与藏、实与虚、繁与简、直与曲、有限与无限、充实与空灵中的后者更为突出。

      忌讳: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口无遮拦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说的“思想诉之于有形”,似乎是专为那些雄心勃勃的写诗新手们写下的。由于记住了威廉斯的话,一位年轻的诗人就把自己特别钟爱的一句诗“由于你的缺席,我怀着热望彻夜无眠”改为“你走了,街灯熄灭/那蓝白色的光芒掠过我的床前”。这一改将视觉和触觉融为一体,使诗句顿时生辉。诗是一种美的体验,而不是什么浅薄的哲学思想,也不是无聊琐事的堆砌。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意象是使作品生动起来的重要方法。正如诗人米勒·威廉姆斯所说的那样,“让它如电影般一幕幕流过。

       记得两周前一位墨西哥的艺术评论家来访,它指着一位学生作品上的人物说:“这个人在笑,我知道他很开心,这个人在哭,我知道他很烦恼。而这个人既没哭也没笑,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让我继续思考,因此我的目光在这幅作品上要多停留一些时间。”他向我传达了一个观点,作者给观者留下的思考空间越大,越会引发观者更多的关注。反之当观者能在一幅作品前驻足,说明作者成功地抓注了读者的眼光,吸引读者沿着作者的创作思路继续走下去,将作者留给观者的空间填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的虚空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意义。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补同时成就了艺术欣赏的本质

       对作品的虚空间的把握体现了一位艺术家修养程度的高低,体现作者对作品的驾驭能力。历史上不乏优秀的艺术作品,他们都成功把握了作品的虚空和不确定性,成为被读者津津乐道的传世之作。

       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无论是诗歌、音乐,都在传达着作者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壮志未酬或充满斗志,或同情或鞭挞 …… 作者通过艺术作品, 宣泄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杨琪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寅有一幅作品,名曰《川上图》。画面上是一个人牵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驴不肯过桥,牵驴的人用力拉驴。这幅画在画店出售,被人以高价订购,约好次日来取画。画店老板十分高兴。当日关门之后,他想看看这幅平淡无奇的画为什么可以卖出如此高价。当他仔细观察这幅画时大吃一惊,牵驴者与驴之间竟然忘了画绳子。店主担心买主反悔,便拿起毛笔在人与驴之间添上了一条绳子。次日买主见画后却拒绝购买了。顾客说:“我购买此画就在于喜欢它是没有绳子的,既然添上了,还要它干什么呢?”人与驴之间没有绳子,就叫做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欣赏者在心中画出这条绳子,就叫做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历代的传世名作中象这样成功运用空白的不胜枚举。

       芥子园画传有一幅画《对话的人》。两人相对而立,虽然说话的人没有嘴,听话的人没有耳,但寥寥数笔竟得入微,这同样是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欣赏者在欣赏这幅作品时,要在自己的心中把说话者的嘴和听话者的耳添上,就叫做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

    齐白石老人的一幅画,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更是成功运用虚空的典范。画面上一条溪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泻出,几只蝌蚪在溪水中嬉戏,顺流而下。这幅作品,有巨大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数尺长的画卷,不足十里,更无法客观复制蛙声。但是,你是否看到了在十里之外,有许多碧绿的、身上背着三条金线的青蛙在溪水中、池塘里跳跃?假如你看到了也听到了,那么,你就在“象”与“意”的空白间搭建了桥梁,你就是对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做出了填补,你就欣赏了齐白石的名作。

     由以上例子我们得出:艺术作品中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就是“象”与“意”之间的距离。作品中的“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之物象,也就是“无绳牵驴”“无嘴说话,无耳听闻”。艺术作品的“意”是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感知的,隐藏于“象”背后的象外之象,也就是需要想象填补的“绳子”“对话者的嘴与耳”。艺术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在“象”与“意”之间修筑一条由此及彼的道路,就是对艺术作品中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梦娜·丽莎》使达芬奇走到艺术的巅峰,从1517年至今,历经数世纪的文化变迁,梦娜·丽莎的微笑却留给人们永恒的冥想。人们试图走进他微笑背后的内心世界,可没有人能真正读懂它。越是如此,越召唤更多的人来读它,品它。她离我们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杨琪老师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画中人物的眼神,无论我们从任何角度观察,她都在用一种或微笑或哀怨的眼睛注视着观者。她用眼睛关注着我们每个人,在与读者展开着无声的对话。达芬奇老人把作品的空间留给了它的读者,留给世人填不满的空白。《梦娜·丽莎》不愧是文艺复兴艺术的高峰。

  《父亲》,当代画家罗中立成功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充分展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当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这幅作品,被眼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平凡老人深深打动了,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辛苦一生与土地为伴的农民;不仅仅是岁月刻在他脸上、手上的裂纹;不仅仅是黝黑的肤色,单纯古板的眼神,我更看到了一个农民儿子心底里涌出的爱,一种为了子女愿流干最后一滴血的博大的父爱,看到了广漠的土地上农民被风雨吹打洗刷数载数辈之后形成的刚毅、质朴乐观的品质。我被震撼了,所有的读者被震撼了。读者在虚空中观察、感受着作者笔尖流淌的深深地轻易。作者与读者在虚空中汇合,共鸣。

   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大师成功地运用了作品的虚空间,把创作的任务传递给读者。而读者在有意无意中参与了大师们的艺术创作,丰富着作品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延续,不朽的艺术作品,将更加丰富。它们在历史的脉络中传承和延续,感动着人们、教育着人们,作品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着不同内容地对话。作为当代从事艺术创作的我们,同样肩负着传承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通过我们的作品启发人们,把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感悟,对生活的观察,挖掘人类的淳朴善良的情感并传达给我们的读者。

    我的专业是玻璃艺术,玻璃作品以它对光的依赖,光线给玻璃作品赋予了创造虚空间的广阔空间,给从事玻璃艺术创作的艺术工作者以创作虚空的最大的可能性。光线把作者引入玻璃晶莹剔透的神秘的内空间,玻璃外是一组现代雕塑,玻璃内是等待读者去解读的空幻之感。这便是玻璃的的本质语言。我有幸成为这一艺术载体的开垦者。玻璃艺术是充满梦幻的艺术,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让艺术家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而我们的任务是将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桥。

   艺术作品的空白是如此神秘和吸引观者的眼神,它像一条无形绳子牵动着作者和读者在此汇合、对话。而无数次对话丰富着作品本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