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行》背后的故事,母亲迪迪以爱为名的疯狂控制欲

 一片天的自己 2019-07-09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听起来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但当这个心理学术名词和电视剧《恶行》挂上钩,我们似乎就可以领会到它的意思,无尽的控制欲、掩藏在以爱为名的虚假躯壳下的虐待行为。《恶行》最令人心惊的地方在于开头的那句“本片由真实故事改编”,事实上《恶行》背后的真实故事比剧集更加“精彩”。91单机网

母亲迪迪将女儿吉普赛描绘成一个身染恶疾的可怜人,将吉普赛的父亲描绘成一个酗酒的吸毒者,自己则是坚持抚养女儿的坚强母亲。而真实情况是,迪迪欺骗了所有人,吉普赛实际上并没有疾病,她原本可以健康的生活;吉普赛的父亲并不是酗酒的吸毒者,每个月还付给迪迪1200美元的抚养费;她自己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施暴者。

最终由吉普赛的极端反抗结束了这一切,事件中最悲哀的地方的在于,治疗过吉普赛的有些医生察觉到了事情的蹊跷,但是都被迪迪蒙混了过去,每个见到吉普赛的成年人本来都可以救她,偏偏成了这样的走向。

普通父母身上似乎不会出现这种恐怖的控制欲,因为他们并没有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在控制孩子。很多低年级老师吐槽说,一些妈妈每天守在监控前面,时不时给他打电话让他提醒孩子喝水、上厕所,更有家长让老师每隔半个小时就发一张孩子的照片给他。

很多家长认为这种行为或许无伤大雅,但实际上这就是控制欲的一种表现。原因分析起来其实很简单,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时候缺少了人与人之间最关键的两个字——尊重。很多家长没能够摆正心态,认为自己辛辛苦苦生下孩子、供他吃供他穿供他上学,孩子就是自己的所有物,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他好,孩子一有反抗就是白眼狼。

其实,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已经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并不只是父母的“翻版”。只有当家长学会尊重孩子的时候,才会明白孩子并不需要24小时生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选择什么颜色的衣服并不应该由父母说了算。

那么,到底该怎样发现自己是不是对孩子有“控制欲”呢?首先,问问自己,当孩子提出不能达到的要求的时候,自己是会立马拒绝,还是会跟他讲明理由?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只是想念,还是仿佛患了“被害妄想症”?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孩子走向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而一些家长都成为了控制者,强迫孩子活成了“第二个自己”。解决“控制欲”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向对待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就可以了,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遇事跟他讲道理而不是一句干巴巴的“不行”,尊重孩子的天赋,让他自己选择人生的道路,而不是打着为他好的名义送上自以为的“捷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