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叫人 唏嘘不已 的 十分怜悯和同情 的 清朝爱新觉罗·载湉的故事 他就是被世人森森误解的可怜皇帝光绪 是位温润如玉风度翩翩眉清目秀的帅哥 长酱紫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普遍传世的画像是酱紫 (面如冠玉的翩跹美少年) 光绪到底有多可怜? 小的时候抢太监的饭吃 由于没得到好的照顾,长大后落了一身子病 被慈禧的淫威吓的口吃 …… 就先从光绪为啥做了皇帝说起吧。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傍晚 当落日的余晖在天际边上慢慢的消退 凌冽的寒气却早已遍布了整个皇宫 弥留之际的同治皇帝终于耗尽了他的最后一丝力气 死在了养心殿东暖阁 时年十九岁。 他就是断送清朝命脉的罪魁祸首的慈禧和咸丰皇帝生的那个不争气又没有才华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 彼时的慈禧早已垂帘听政 刚刚归政两年 同治就撒手人寰 (没错,我就是那位昏庸无能又早殇的同治皇帝) 最重要的是 同治皇帝绝后了 后了 了 大清的王朝由谁继承成了最大的问题。 按说同治皇帝木有一儿半女 就该从最亲的宗室过继一个儿子 但是慈禧不这么想啊 她是一个嗜权如命的人 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巩固自己皇权又没有能力做皇帝的傀儡 因此 她并没有从溥字辈(即载字辈的下一辈)里挑选适合的人选 而是选中了刚满4岁的同治平辈表弟载湉 父亲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 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 (光绪生父生母) 光绪的登基 开启了清朝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进行帝位传承的先河 这实际上是慈禧太后为把持朝政而打破祖制之举 从血缘上来说 载湉和慈禧最亲最近 最主要的是载湉年纪很小 慈禧还可以二次垂帘 此后,慈禧与光绪就有了三种关系 分别为: 母子关系 伯母和侄子的关系 以及姨妈和外甥的关系 (幼年光绪皇帝(拿扇者)和弟弟) 就酱紫 睡梦中的小光绪被抱进紫禁城 从这一刻起,一直到死 光绪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光绪入宫以后,自私的慈禧斩断了光绪与原生态家庭所有的联系,包括光绪十分依赖的乳母,并且对光绪十分严厉,疾言厉色,经常罚跪呵斥,没给过一天好脸色。 据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慈禧)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 慈禧忙于政事 将照顾光绪之任托管给太监 无人真心照顾又养尊处优的小光绪本来就体弱多病 爱挑食 久而久之 太监敷衍了事 不给光绪多吃 光绪的身体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比同龄的孩子都要瘦小很多 瘦得肩胛骨明显得露在外面 (这是一位皇帝该有的待遇吗???) 据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光绪10岁的时候,每到太监房中,先翻吃食,找到吃的拔腿就跑,即便太监追上,跪地哀求(皇帝不能吃与太监同样的食物),光绪抢到的馍馍已入肚一半已。 ![]() 在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得到一点关爱的童年,这个人的出现,真正给了光绪帝一丝父爱。他就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
![]() (翁同龢) 光绪六岁时 慈禧为他挑选了一个老师 此人便是同治帝的老师翁同龢 从光绪二年开始直到光绪二十三年 翁同龢整整陪伴了光绪22年 这22年中 翁同龢如师如父 几乎成为光绪唯一的精神依靠 ![]() 初教光绪之时 光绪年纪小不配合 每日哭闹不止 翁同龢没有办法 便找来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来做安抚 果然小光绪就变乖了 日复一日 奕譞担心跟光绪过于亲密会引来慈禧的嫉妒 因此,便不再来看望小光绪 ![]() (懦弱的醇亲王奕譞) 两年后 出于孩子童真、率性的本能反应 一方面光绪希望得到“亲爸爸”慈禧的认同来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来自翁同龢的一片怜爱 光绪开始勤学善思 学习的情况日渐好转 在翁同龢日记中,对光绪赞许的记载比比皆是: 光绪四年十一月四日 “读极佳,一切皆顺,点数不复争执已。” 光绪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读甚佳,膳前尽无片刻之停。” ![]() 因为慈禧不拿他当回事 那些个太监私下都欺负他 让光绪自己铺床,结果手刮破了; 喝茶自己倒,结果手就烫起泡了。 翁同龢看到后就骂太监:一群无用之人 就是这样讨得的一点点公平 却安慰了小光绪的幼小心灵 每每有太监笑话或者欺负小光绪时 他一定会拉着老师的手 结结巴巴地跟老师说一说 因为翁同龢就是他的依靠 是唯一一位真心待他的人 光绪三年,翁同龢需回祖籍处理一些事情,便和慈禧告假2个月,小光绪知道后心里十分难受,一夜未睡,为了留下老师,他就传旨:“明日书房照常上课。”他以为把老师传来,老师就可以不走了,但翁同龢还是走了。光绪每日都十分孤独,心情抑郁,眼神呆滞,不愿读书。两个月后,翁同龢终于返会,小光绪见到老师就拉着老师的手,结结巴巴地说:“我思汝久已。”一个情真意切,一个老泪纵横。书房中又响起了响亮的读书时和欢笑声,书房的太监都感动了,偷偷告诉翁同龢:“久不闻皇帝此声已。” 光绪帝爱学习的事人尽皆知,只要有时间,他一定在书房读书,即便有事不能读书,他也手拿一本书,走到哪里都要看。连慈禧都说:“皇帝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读诵书和诗。” ![]() 光绪亲政以后,事事找老师商量,天天和老师见面,翁老师也不负众望,对光绪的想法了如指掌,两人关系如同鱼水。但光绪还是太年轻,每天召见大臣之前必须要先见老师,20年来,情同父子的深厚感情使得光绪无法控制自己的依赖,一定要和老师先聊些家常。 好了,我们预感到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 ![]() 光绪二十三年,在翁同龢69岁生日这一天,光绪突然传旨将翁同龢开缺回籍,让他告老还乡。前一天两人还有说有笑,鱼水齐洽,为什么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当然是慈禧逼的!!! 事实上,颁发完上谕后,光绪寝食俱废。第二天翁同龢起了个大早,跪在光绪每天必经之处,等待着向皇帝谢恩辞行。光绪的车驾经过之时不能停下,唯一的交流只能是目光对视,两人都十分黯然神伤,这一段难舍难分、如师如父、情真意切的师生之情就酱紫被慈禧强行结束了。光绪唯一的精神支柱就酱紫被慈禧赶走了。 此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六年后,翁同龢在孤独中默默地离世了……
光绪长到16岁 已是风度翩翩 在众人眼中已经具备“批阅奏章,论断古今,剖析是非”的能力 也到了大婚和亲政的年龄 (大婚就意味着必须亲政了) (光绪皇帝大婚画像) 光绪等待着亲政大展宏图 但慈禧对权利的控制欲却丝毫没有松懈 一直拖到光绪18岁 光绪已经是大龄男青年 (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万般无奈之下 光绪的大婚之事终于缓慢提上日程 ![]() (我湉的字,字如其人) 你以为慈禧开始心慈手软了 当然不是! 皇帝大婚是需要选秀的,选的是13-17岁满族八旗女子,民国时期黄浚的《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载了光绪大婚选秀的经过,慈禧大导演上线: ![]() (慈禧大导演一再强调自己“貌美如花”,有图为证) 选秀当天共有5位女子,分别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叶赫那拉·静芬(艾玛,肯定也好看不到哪去),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以及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光绪要做的,就是把玉如意递给其中一人,选为皇后,其余四人则封为妃或嫔。 慈禧对光绪说:“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予如意可也。” ![]() 光绪不敢擅作主张,回答说:“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但慈禧坚持让光绪按自己的想法来选,光绪拿着如意绕过慈禧的亲侄女,走到了德馨的女儿面前,正要把如意递给自己最如意之人,慈禧大声喝止:“皇帝” 示意他把如意交给自己的侄女,立她为皇后。光绪无奈,把如意交到了自己这位表姐的手里。她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光绪为啥不喜欢她,看看照片就知道了。 ![]() 艾玛,龅牙驼背,跟慈禧还真像,关键是还比光绪大了3岁,在当时已经是21岁的大龄剩女了。 同时,慈禧见光绪对德馨的两个女儿有意,为了防止她们日后争宠,便直接让二人落选,连贵人都没有当上。而剩下的长叙两个女儿,却因此得入后宫,成为了光绪的珍妃和瑾妃。照片如下: ![]() (你相信这是姐妹俩吗?) 慈禧再次为了私欲牺牲了光绪的婚姻。将侄女许配给光绪,可以在皇族中加强叶赫那拉氏的血缘,也好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慈禧希望通过侄女影响、监视光绪皇帝,好达到自己揽权的目的。 光绪当然不喜欢隆裕皇后,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选秀让光绪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珍妃。 ![]() (珍妃确实很美) 清宫三百多年绝无仅有的是: 珍妃虽然是被慈禧选为光绪的嫔妃 却在入宫后被“褫衣廷杖” 就是扒光裤子打板子 并且慈禧共打珍妃两次 都是当着太监宫女的面 这老妖婆一天不作妖 一天不折磨光绪 就难受!!! 珍妃身边的太监要么被杖毙 要么被发配充军 ![]() (珍妃) 要问珍妃为什么被如此对待,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当然是因为光绪的爱。论相貌,珍妃确实是最美的,但光绪对珍妃的爱绝不是因美貌那么简单。 13岁的珍妃不谙世事,入宫后无拘无束,不装饰,不涂脂抹粉,不挽发髻,不喜女装,跟光绪在一起时常常穿着太监的衣服,甚至连光绪的衣服也敢穿。 她还喜欢新鲜事物,比如喜欢照相,光绪就给珍妃弄了个照相机,珍妃没事就摆着各种姿势照相。珍妃穿着各种男装,光绪也非常喜欢。 ![]() 珍妃的出现如同一块石头投入一潭死水,使性格内向的光绪帝激起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情。珍妃很懂光绪,对他改革图强的抱负给予热情支持和极大帮助。戊戌六君子被慈禧捕杀,康梁可以幸免于难,逃亡日本是在珍妃的帮助下成行的。 由于戊戌变法,慈禧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小瀛台,将珍妃囚禁于钟粹宫,并不准两人见面。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光绪仓惶逃亡,临行前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活活淹死,时年仅二十五岁。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 ![]() 光绪帝得知珍妃的死讯后 精神彻底崩溃 常拿着珍妃用过的旧物出神 他坐在珍妃屈死的井旁 如同呆傻一般 口中念念有词:“朕不如汉献帝也”。 至此,珍绪CP的故事落下帷幕……
光绪帝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国,对慈禧的态度终于开始从示弱走向自主,从甲午战败到变法之间的三年时间,光绪开始研究西方政治,恶补西方的器物制度一课。 ![]() 当时的外国人注意到这一点,同情地强调说: 有人认为他是天才 有人认为他是低能儿 有人认为他是笨蛋 我们不妨假定他并不聪明 我们不妨将他视为低能儿 那我们就要解释一下他为什么让人把每一种巧妙的玩具以及每一种过去二三十年内除Χ光和液态空气之外的神奇而有用的发明和发现都带进宫里去? 为什么一个低能儿要买有关外国知识的每一本中文书,直至他被废黜? 我们不妨说说看,为什么一个低能儿要在1895年到1898年的三年时间里把所有这些外国书买了来,在一无帮助、二无助手、三无导师的情况下悉心研读,然后开始颁发一系列东方君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能颁发的最引人注意的诏书? 我们不妨解释一下,一个低能儿怎么能在他两三个月的诏书中,把过去十年进行重大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则全都包括进去? 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从这一天开始 到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 共计一百零三天 史称“百日维新” 在百日维新中 前后发布变法命令一百一十多道 中国的后生学者感慨说,在变法的短短一百天之内,这个曾经的窝囊废,一变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正面英雄。 ![]() 余英时说,光绪只是满洲统治阶级中一个游离出来的分子,是国家机器中脱落下来的一个零件,而康有为等最初竟误把他当作政治权力的核心,戊戌变法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带有浓厚喜剧色彩的悲剧。在光绪无能借重朝中清浊势力,只能依靠部门下层官员和边缘士子来变法时,他实际上是孤单地实施了一场革命。 当然,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刚好是戊戌变法那一年,“诏捕康有为与梁启超……杨深秀暨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并坐康有为党逮下狱”。变法失败后,“上称疾,徵医天下”,光绪皇帝马上就病倒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只是为请慈禧太后为软禁光绪,重新“训政”而编造的借口而已。自此直到光绪帝死去,他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整整10年。 ![]() (中南海瀛台) 1908年10月,38岁的光绪帝和74岁的慈禧太后这对生死冤家一前一后几乎同一天死去。 四年后,清亡。 光绪帝的死因是百年悬案 后来文物部门在清理西陵光绪墓时 对光绪帝的头发、遗骨和衣物进行检测 发现光绪帝的骨发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砷 也就是砒霜 死亡之迷终于破解 光绪皇帝是清代帝王中唯一一个被人下毒至死的苦命皇帝 临死前 他身边甚至没有一个亲人和近臣 咽气数小时后才被人发现 ![]() 谁毒死了他? 作为我湉的铁杆粉丝 我当然坚信是如花慈禧大导演干的! 这样一位年轻英俊、才华横溢、爱恨分明、立志強国的君王却落得忧郁终生、抱恨而亡的凄凉下场,不觉眼眶一热,悲上心来。 如果你读过他的 “枚笔太纵横,惊涛纸上生。天风吹倒卷,万里海涛平…。”的雄壮诗篇;如果你看到过他和珍妃金童玉女般的结婚照,了解他对珍妃坚贞不渝的爱情,体会到他在珍妃屈死的井旁那声嘶力竭的哭喊;如果你知道他为了革新变法,不惜牺牲自己的皇位,慨然说出:“若天下万民富强,则朕虽无权何碍?”;如果你知道他即使在甲午战败后,仍坚决要求长期抗战、坚决不肯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用印的坚韧性格…如果你了解了这些,了解了他的悲情、他的痛苦、他的坎坷、他的无奈之后;也许,你也会在夜晚,在窗外凄风苦雨的挥洒中,和我一起怀念和追忆这位胸怀大志却抱恨终生、死不瞑目的年轻君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