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短片没有火锅,却有关于重庆的烟火与尘埃

 冯仙森 2019-07-09

重庆的另一面

5年前,也是6月,

在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飞行旅途之后,

到达重庆的时候已是凌晨一点。

第二天清晨,我到酒店对面的鹅岭公园散步。

第一次看到二号线在半山腰上穿来穿去。

觉得很是惊奇。

那时,重庆还没有现在这么火,

当时看到的那栋楼后来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李子坝。

朋友带着我们吃火锅,吃串串。

去游客必打卡的磁器口和解放碑。

那时,

印象中的重庆,

就是和辣椒火锅挂等号的美食之城。

5年之后,再一次来到重庆时,

它已经成为全国最出名的网红城市。

看它的角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不一样。

不再执着于景点和热门商圈,

转而喜欢逛老城区,

吃路边小排档5块钱一碗的豆花饭。

有一天路过南滨路,出租车司机笑着说,

“白天看它破破烂烂的,

到了晚上就跟变了个人一样。

那天,

我第一次去了白象街。

傍晚的时候,

坐在通道内的条凳上和大叔聊家常。

晚饭的香气在巨大的楼体通道内穿梭。

此起彼伏的脚步声和锅碗瓢盆的声响,

和记忆中的某些场景融合在了一起。

于是,我想着纪录一些东西,

一个除了火锅和洪崖洞之外的重庆。

在这个立体和魔幻的城市母体下,

这些个体,

也许才是这个城市的迷人之处。

夜幕降临之后,

层层错落的建筑和起伏的道路就有了别样的光影。

有光的地方,

就有人。

有了人,

也就有了故事。

他们或许就在离景点不远的某个街角,

又或者,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岔路中。

只要一转身,

就能看到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小世界。

烟火与尘埃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

绝大部分都是夜里完成的。

偶遇到的这些或孤独或温情的画面,

都被记录在了画面中。

在此之前,

我曾想跟拍一个重庆人的生活。

之后由于诸多原因,

没能成行。

如果以后有机会,

大概我会尝试拍人物纪录片,

去看看他们所认知的这个城市。

文案和脚本的撰写是本次最艰难的部分,

好在后来遇到的小淳还有玉华给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感谢在微博私信中回复我的主持人小七和怡然,

感谢最终的配音绍君的无私奉献,

还有一些素未谋面愿意帮忙宣传的小编。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

每个存在都值得尊重。

对于城市来说,

每个人的一生不过是漫长历史中的一个片段,

甚至渺小到不过是一粒尘埃。

但对于一个人来说,

城市却是生活的载体和介质,

是人生中那浩瀚星空的背景。

作为故事的主角,

只有你才会明白

这个故事是从哪里开始

又是从哪里结束。

就像烟火一样,

在每个细微的角落里绽放。

这部小小的纪录片,

献给重庆,

献给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