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识杨式太极拳基本功

 cqcschm 2019-07-09

拳谚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功”,对于太极拳爱好者来说,是指太极拳运动中需要的基本功。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人们从事太极拳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协调能力等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太极拳的基本功训练,有助于锻炼肢体的柔软性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力,有助于锻炼下肢肌肉耐力和身体的平衡稳定控制能力,有助于提高腰腿功夫和中定功夫,有助于提高内气流量、内劲质量和增强内壮功夫。基本功训练的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

在传统的杨式太极拳教学中,狭义的说基本功,大体上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热身基本功,比如前俯腰,侧弯腰、压腿、搬腿、正踢腿、里合腿,外摆腿、转胳膊等。第二类是门内传授功法,按师训不宜公开,比如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连环捶、六肘功、松身功(松腰转胯、转胯摆臂、摇膝转臂、松腰掤捋、开合云手、松腰挒採、松沉弹手)、吐纳丹田功等。第三类是单练的辅助功法,比如抖大杆、抖麻辫、抓坛子功、卷棒功、拧棒子、锁指功、抛沙袋、拉皮筋等。第四类是对练的辅助功法,比如沉肘化打、掤接捋化、背折靠人、拳背击人、挥臂击手、推腹化打、沉提掤人、松拳击打功、松肩靠势功、肘势功、抗击打功等。对单练基本功而言,如果说热身基本功是松筋舒骨的粗活,站桩、腰、胯、肩功和抖大杆、抓坛子功等基本功是重活的话,那么,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松身功则是松筋舒骨活肉的细活。以上所述的基本功是根据追求锻炼功能、追求拳艺层次、所得时间而选择学练的,视时间情况和条件而定,各人有所不同。

部分基本功是阶段性的训练,亦有拳家称为临时练法,比方说开胯碾脚功、扣胯提脚功、垂臀松肩功、荡胯迈腿功、松腰落脚功、开胯坐下功、沉胯落脚功、边沉边转功,待练了一段时间(三至六个月)后能熟练融入太极步和行拳115式大架时,就不用继续这些单式动作的训练了。再比方说弓步沉弹功、马步沉弹功、连环捶、六肘功,待练了一段时间(三至六个月)后能熟练融入行拳108式小快架时,就不用继续这些单式动作的训练了。部分基本功则是较为长期的练习,比方说松身功、两脚轮换吃劲的弓步半马步桩功等。

有些人认为,我也不想正经学武术,只是想健身而已,因此,他们轻视基本功,而重视拳架或套路。每天只要把拳架动作比划一番,以为就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功效了。其实不然,若是“打拳不练功”,习练“健身太极拳”者,会因筋骨僵硬,经脉不畅,而有碍于气血的运行和充盛,从而削弱了太极拳的健康功效。现代城市工作之人因久坐而血气循环差,如果不把筋骨拉开,就直接蹲桩,效果是很差的,说不定还会蹲出毛病呢。部分太极拳爱好者因筋骨脆弱,缺乏坚韧性,而有碍于内劲的产生和蓄发质量。每天,在打太极拳套路以前,必须先练基本功。这是因为,平时在不做体育锻炼时,多余的气血都储存在内脏之中,我们通过做基本功,打开血脉的关口,把内脏之中备用的气血调动出来。使内脏振奋起来,以进入精、气、神运转的习武状态。使筋骨兴奋起来,以进入踢、打、摔、拿拳势动作的工作状态。这样,气血在人体经络中的分布就均衡了。

练拳前,身体的筋、骨、肉相对比较僵硬,所以要对手、肩、胯、腿等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放松、拉长、揉活练习,使身体变为松、柔、软的状态,练起拳来就会觉得顺遂、流畅。这样练法有利于人体血气和顺,亦能提高练拳的舒适度,可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练拳前的热身准备活动,虽然比不上门内功法重要,但也是太极拳运动的推进器之一。我们只有把人体的四肢百骸都活动开,气血能运到梢节末端细小的指(趾)尖,才能在拳式的动作过程中,领悟到太极拳拳论所说的“用意(意气相随)不用力(拙力)”的真谛。由于做了基本功,使肌肉消去拙力,肌腱、韧带有弹性,关节灵活,全身骨架更加稳固。所以,在闪、展、腾、挪复杂的拳架动作演练过程中,可以起到防止软组织拉伤和关节扭伤的保护作用。

拳圈内有“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等保守说法,可见是含金量较高的“干货”。门内传授的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吐纳丹田功等,与市面出售的书本、教学影碟和网络视频公开的练法有所不同。无极桩、开立步桩、马步桩、半马步桩、弓步桩、虚步桩、根劲桩、合劲桩、两脚轮换吃劲的弓步半马步桩功等,托胯、开胯、落胯、塌胯、坐胯、扣胯、转胯等,前进太极步、后退太极步、横走太极步,沉肩坠肘功、丹田吐纳功等,都是传统太极拳基本功之重。在小成阶段内,安排练习的时间要稍多于拳架套路。前辈说: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把太极内涵注入动作到位,身上自然有功夫。拳架是太极功夫的载体,如缺失腰腿功夫和太极内涵技术的拳架,练得再优美的动作都是花拳绣腿,太极操也,这算是真传一句话吧。

在十几年前的一天早上,有个五十余岁的太极拳爱好者看我打拳完了说:“你打这套拳练得真到位,松、稳、慢、匀,虚实分明,上下相随,舒展大方,我好想跟你学练,但我腿力不够而跟不上你啊!”后来与他交谈得知没练过站桩什么的基本功,这样的练拳不练功,哪能增强下肢力量呢?只能是心有余力不足了。余功保的《董家太极—董英杰太极拳传承与精义》一书中说:“杨澄甫对董英杰说:‘习练太极拳,桩功要过硬。站桩必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之分。打桩须往有弹性的树干上使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杨澄甫曾经抬起一只脚,金鸡独立的站在那儿让董英杰推,没想到董英杰无论如何用劲,都无法将稳如泰山的杨澄甫推倒。”桩功是传统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

太极拳的腰为一身之主宰,松腰后足稳手灵、身强势壮。腰是承上启下的中枢,当虚实、左右、上下、前后将变化未变化前的一切决定因素,皆由腰的运动密切相关。如果腰松不开,堵塞上下协调,肩、肘、胯、膝、脚关节的僵力就会化不掉。尾闾中正和垂臀与松腰密切相关,能使腰部松沉直竖、柔化弹发,发挥主帅作用。胯为腰根,先松胯才能松腰。腰胯合一的松开才能有效的带动四肢。杨氏太极拳门内的松腰功课有松腰下坠功、松脊竖直功、松腰出脚功、松腰沉提功、松腰蹲起功等。有些太极拳爱好者把网络上用于练气功、练瑜伽的松腰资料与传统太极拳功课对号入座,我个人认为这样练法可能对健身有些好处,然而体用合一的太极拳不是健身养生的气功,也不是优美好看的体操,松腰不单是柔软就行了,重要的是追求节节贯串的松沉、轻灵和整劲,还有带领四肢而动和协调身体的虚实转换。

门内传授功法宜言传身教,这是较好的授拳方式。太极拳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有些内传基本功练法是如何具体运作,用文字词句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的难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难免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所以说学生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时骨、筋、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不懂为何要言传身教的道理,买来名师的影像、书本就开始模仿练习,即使是对身体健康有微薄的功效,然而这些人很难真正懂得太极拳,入不了太极拳之门,太极拳的功夫境界就无从问津了。理论书籍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太极拳功夫是通过身知体悟的实践练出来的,拳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亲传的弟子都不能各个练出功夫,自悟怎么能明拳理。我认为市场上销售的有关太极拳影像和书本,只是指导人们修炼太极拳的一种方法,对太极拳的普及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但比不上言传身教那样好的效果。

有人借用“拳架就是活步桩”这句话不赞成练站桩,也不练其他基本功,只练拳架。有些人不练基本功而只练拳架,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练拳时间过去了,身体歪的还歪着,斜的还斜着,盘拳行步时不是象醉汉走路就是似老人逛街。糊涂的还是要糊涂下去,那是体悟不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腰胯带领四肢运动、内外相合的。不错,在某种层次来说,拳架是活步桩,而且是太极拳的主干,但前题是要有基本功作基础,当基础牢固了,行拳走架的步桩合一才会水到渠成。倘若打拳没有基本功训练的支持,“拳架是活步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在,在一些人眼里,把太极拳看成了健身操,而忽视了它的武术本性。太极拳的学练也应与其它拳派一样,从基本功练起才是正轨。只有夯实坚固的地基,才能建起高耸的大楼。同理,基本功是提高太极拳技能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经过由简单到复杂这个过程,练太极拳更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层一层地练,没有牢固基础的奠定,没有每天持之以恒的数量,就没有正确质量的飞跃,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必须遵守这个规律。

内家拳名师李仲轩说:“拳法里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初练基本功时,如有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那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是方法错。多是正常的阶段性锻炼过程。基本功的训练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身体功能的改变,所以,会出现酸麻热胀的筋骨锻炼反应,此时,不要因为害怕身体各部位的疼痛而退缩不练了,千万要咬紧牙关挺过去。初学者的脉络细小,气血运行不畅,丹田元气储备不足,所以,部分人练功以后身体显得较为疲倦,这是正常的练功以后的阶段性生理反应。随着习练时间的延续,我们的身体经过基本功的千锤百炼,就会逐渐由“铁”(软)变成“钢”(坚),就会使我们的筋骨和脏腑发生质的改变。到那时,在练功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了酸、麻、胀的疲倦之感,而出现真气旺盛,脑神清爽,内气鼓荡而顺畅的美妙拳境。

修改于2019年6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