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旭日 端午水一涨,辣子树就开始疯长,辣子像小指一样,玲珑,光泽地挂满了枝头。朴塘村人赶在端阳节的前面,摘下一把鲜嫩的辣椒,拿出珍藏了半年的擂钵,洗涤干净,家家户户抖起了辣子,闹起了端阳。 我的故乡安仁,坐落于罗霄山脉西南端。这里的人们爱吃辣,不怕辣,也辣不怕,椒钵抖辣子是方圆百里难得一见的乡土菜。辣得劲道,我在朴塘土生土长,见证了村里人从小到大都爱吃辣的习性。安仁抖辣子的美名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受到外界人士对地方民俗与美食的探索与追崇。好事者还拍成了专题片,向外界广泛宣传。安仁抖辣子的名声大振,食客更是趋之若鹜,不远千里百里,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品尝。 说起故乡抖辣子,典故颇多。众说纷纭,又难见大成者给予科学的论证。民间相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到安仁境内“制耒稆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羊脑乡一带的盘古山,可谓自天工开物以来,就流传这生生不息的民间故事。始祖炎帝神农氏遍访安仁山山水水,在豪山金紫仙,太和仙采药,永乐江边的药湖池洗药,遍地药香,遍地留下始祖的遗德与淳朴的民风民俗。安仁人借先祖遗德,世代相传采药,交易。久而久之,就有了市,有了交易的节气。千百年流传的赶分社,就是这个药香王国的传承与延续。每年的春分节,前三后三,日日社火旺盛。有了药,就有了擂钵。安仁盛产陶土,擂钵是制陶老艺人精心加工制做而成。安仁陶土分布境内各个乡镇,久负盛名的有洋际乡桐光村,龙海镇平山村,平背乡朴塘村及苍山村,还有安平镇塘田村的陶土窑。擂钵本名在故乡叫椒钵,据老人们讲,起始是用来研磨草药。 椒钵为圆椎状,上面宽口,下面逐步缩小,平底,内部划成沟状,便于擂制时将食物磨碎裂。小时候,我见过朴塘村的陶工制钵。用一团搅拌好的陶土,放在一个转磨盘上,然后用脚一踩,顺时钟转动。陶工用双手在中间一分,不一会就出了碗状,移至木托上后,在棚户下略经风干几个时辰,陶工开始拿一块刀状的竹片,在陶胚内部自上而下划成沟状直线,待风干几天后,开始放于陶窑里烧制几天。出窑后,椒钵很抢手,无论是挑到集市,还是在乡村,很快就销售一空。朴塘村山多,盛产油茶。擂杆是采集山中的油茶树枝,上面圆滚,下面逐渐至粗,两寸见宽,半尺见长,可受力擂制食物。 抖辣子是安仁人的家常菜,朴塘村人更是一日三餐,吃不离口,桌无不欢。这道菜的做法极为简单,器具必须专用。没有椒钵,无法成大统。小时候,每天早上,母亲从菜园里摘菜回来,就生柴火捞米煮饭。选一把青辣椒或者红辣椒洗干净,然后在火膛里扒出一些柴火,碳火状,然后将辣椒用碳火覆盖煨熟,三五分钟后,就闻到椒熟的香气,略带焦味。然后用铁火钳扒出来,再用手拍拍上面的灰尘,然后放置于椒钵中,略加点盐,开始用擂杆抖碎。待辣椒成丝片碎片后,再加适量精盐、猪油、豆(豉)油,将辣椒抖(捣)烂,搅拌均匀,撒上葱末,即可食用。后来,时代发展,柴火灶越来越少。朴塘村人就改用锅灶清煮或者油焖。视辣椒熟度置锅中三五分钟,八成熟或者全熟(依个人口味而定,八成熟口味更辣),再抖碎,搅拌加佐料而成。无论是蒸,还是煨,油焖,只要手法地道,口味略有差异。再佐以辣椒抖茄子、辣椒抖豆角等等,口感各不相同。而煨是最古老的制作方法,带有烟火的味道,正所谓吃安仁抖辣子,食人间烟火。这种神来之名,不言而喻。后来,故乡人生活富裕了,吃的花样就变得多了起来。加姜加蒜,加皮蛋、艽头菜,农家土猪肉,煎泥鳅鳝鱼或者鱼块。过去乡下的菜肴,如今成了故乡各家餐馆,酒店的特色美食。连湖南卫视都专程赶到故乡制作了专题片予以报道。可谓安仁椒钵抖辣子,美味招来天下知。 前些年,我从故乡朴塘村返回南方。专程带了七八个椒钵,还有擂杆,一连送给几个友人。又教他们制作这道菜。殊不知,安仁椒钵抖辣子还有奇效。若是夏天吃,有增进食欲、去署散热、开胃下饭之功效;冬天吃,亦是一道驱寒御冷之良方。游子们远在千里,也不忘它的味道。习惯了这道菜,心中总有“午无抖辣子不饱,晚无抖辣子不安”的感觉。朴塘村人更喜欢这道菜,它能防御疾病、保佑健康。若用红辣子制作的,则寓意着生活红红火火,吉祥美好。 |
|
来自: duanxudong456 > 《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