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习练时:手抖成筛子、笔画不均匀、线条粗粗细的细、控制不好的请举手, 怎么解决?这是个问题! 莫要捉急莫要烦,察可拯救你!
01 ♚ 用笔很重要 在书法用笔是第一位的。观察经典碑帖,为什么他们的作品看似毫不费力,却能写出变化多样的笔画形态呢? 因为用笔基础打的牢。 潜移默化中提高写字水平的就是用笔。用笔包括正确握笔姿势和运笔方法。 一般来说。越是基础的东西,就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见效也慢,但是没有这个基础,写出来的字始终也称不上是好字。更别说在写作品时。这就说明只要提笔写字就会涉及到用笔,知道用笔的重要性没? 02 练习前的准备工作 ☀ 握笔 当眼睛在观察到笔画时,起行收的位置都能看明白,下笔却写不到预想的位置,这就是错误的施力方向限制了我们的行笔路线。最关键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施力方式, 怎么解决?——改变握笔姿势 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五指执笔法是现在最常用的握笔方式“擫、押、钩、格、抵” 。
一般来说写大字握笔可以高一些,写小字握笔稍低一些。在握笔方式基本合理的情况下,舒适自然就可以了。 有一个执笔原则就是“指实掌虚”。“指实”是指五个指头要配合好。“掌虚”就是指要把掌心空虚起来,容得下一个鸡蛋才可以。 如果握笔时将指头和笔杆紧贴在掌心上,特别是小指和无名指,这样的话,手指只能随手掌的运动而运动了。 写字时除了水平方向移动,还有上下方向运笔,就是提按。 提按过程感觉费劲,就说明这个姿势是错的,字的形态因为失去了手指的灵活,会变得呆滞。所以说正确的握笔很重要滴! ☀ 悬腕 为什么用笔需要注意手和腕的配合呢?慢慢听察可给你道来。 手中的笔要学会“玩转”它,做到驾驭自如才能达到千变万化的笔画形态。在挥洒作品中,仅靠手指的起承转合,就显得不够了。 只有将手腕、臂、肘一起配合才可以应对不同创作及临帖需求。如:这幅作品只用手是很难拉出自然有力的长线条。 运腕的关键在于悬腕。 只有把手腕提起来,才可以做到心、身、腕、指、笔之间的高度协调。清初画家石涛说:“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 意思是说悬腕要注意握笔牢而不僵,提笔可以灵活运用。 笔锋提的越高,可以挥洒的余地就越大,节奏感也会变强,写出来的笔迹也会显得自然流畅。 练字时都应该习惯做到悬肘、悬腕。写小楷可以悬腕或者肘部枕腕。 03 运腕方法 写毛笔字时,腕部随着运笔的上提下按、轻重徐疾而作相应摆动的方法,又叫腕法。 运腕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着腕 就是右手腕直接贴在桌上。优点是手腕有依托,不打颤,执笔位置低,可更稳固地控制毛笔,适于写蝇头小字。缺点是腕部被固定,活动范围局限在指上,回旋余地小。 二、枕腕 就是用左手垫在右腕的下面,或者用竹片(名叫搁臂)作枕来垫起右腕。这种运腕方法,因为腕下有东西支撑、手腕抬高,所以除了具有着腕法的优点外,还稍微扩大了活动范围,适于写一般的小字。缺陷是活动范围仍有限度,写稍大一些的字便不适用。 三、提腕 就是用肘部撑在桌面上,使手腕提起来,又叫按肘提腕法。优点是肘按桌上,右手仍有依托,而腕部提起来扩大了活动范围,能较充分地发挥腕力,因而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运腕方法。初学写字,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缺陷是活动范围仍有限制,只适宜写中字。 四、悬腕 就是腕和整个右臂全部悬空,将活动轴心移到肩上,也称悬臂。古人曾说:“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悬腕的优点在于旋转幅度广阔,可以不受任何牵制而自如运转,使全身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过,这种方法初学较难掌握也不适用于坐势。 运腕技巧,刚开始要有意识的去做。这个技巧的掌握要靠长期锻炼,慢慢达到熟练和稳定的地步,真正做到“人笔合一”。 毛笔笔头是属于有弹性的,要利用笔头的弹性达到我们控笔能力,到底应该使用笔头的哪些地方呢? 笔头分为三个部分: 笔根:它的作用就是连接笔毛和笔杆的。 笔肚:它的作用就是贮藏墨汁。 笔尖:这部比较重要,我们写字时只用这部分,为什么呢? 因为使用这部分笔锋写字,变形程度会小易于恢复。 一般来讲笔尖也有三个部分: ☀ 一分笔、笔画会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书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 ☀ 二分笔、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 ☀ 三分笔。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等。 04 控笔能力技巧 接下来给大家展示几组图片 ⬇️ 这些线条的粗细和转折处不仅对称而且像复制粘贴的,这说明用笔的基本功很扎实。 所以,没基础的建议大家从练习篆书的线条入手,增强自己的控笔能力。 先了解一下基本的笔法有哪些? 我们在练习线条中具体讲解这些笔法是如何运行的。 △(中锋) △(侧锋) △(藏锋) △(露锋) △(提按) 篆书中的用笔基本笔笔中锋。中锋就是笔尖在笔画中间运行,就是行笔的时候,笔尖与行笔方向是平行且相反的。 与中锋对应的就是侧锋,就是笔锋在线条的一边,笔锋和行笔的方向是有一个夹角的,但是笔锋还在线条里面。 ☀ 摆动 我们利用这个基本笔法来练习摆动。 练习摆动时保持小臂不动为支点,利用手腕和手的摆动画线条。 标准的线条应该是起收都是尖的,这种就叫露锋,入纸点在点画之外。 练习摆动有很大的用处,尤其是在行书中完全可以直接用到。比如说《兰亭序》中“人”“足”。捺画的写法是不是与摆动写出来的线条一样呢? 这样毫不费力写出来的线条不仅体现出扎实的基本功,而且不管是临帖还是创作,都会让人觉得线条流畅生动啊! ☀ 平动 接下来利用中锋练习第二种笔法。这次反过来,手腕不动,小臂在纸上做平移的动作。 这次画线条在处理起收的时候加入藏锋,藏锋呢就是毛笔入纸点在笔画之内,逆向轻轻用力,然后在返回运行。 要注意保持线条的粗细均匀。 ☀ 综合练习 横竖线条都熟练了之后,在中锋用笔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尝试增加一些弧度和方向的改变。比如说像这样, (弧形的摆动) (弧形的平动) (连续弧形的摆动) (连续弧形的平动) 增加难度的训练 来盘蚊香 ⬇️:圆圈练习,以圆转缠绕的笔画实现中锋行笔!使线条更加挺拔!
画长竖 画长横和长竖对直线行笔有很好的帮助,但必须得大量练习!书法必须得多写多练! 练圆转 ⬇️ 起笔时一定注意不要提笔,一定要往下笔的反方向顶!然后再进行行笔!也就是侧转中,这样就能保证中锋行笔!在圆转的地方要提笔,然后再转! 蹲锋,不仅楷书经常用到,行书草书中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随便选取几个古代大家的书迹,大家感受一下里面蹲锋换面的运用。
调锋其实是一种主动调整笔锋的行为,有时在客观条件下不需要主动调整也会有自然调整到中锋的状态,比如最简单的拖拽,只要摩擦足够、配合笔杆方向调整就可以让笔锋慢慢变正。 所有这些技法,包括捻管、转腕、蹲锋、提按、顿挫神马的,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方法,应能同时掌握多种方法并且做到运用自如,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特定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让笔锋回到理想的状态,使书写最大化地顺畅。不可也不必偏执一种而全然否定其他!切记切记! 总之,无论多高明的笔法,一定要大量的练习,会对中锋行笔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可以达到基本上随便一写就是粗细均匀的线条,那我们完全可以去做提升的训练啦。 ☀ 加入提按 刘熙载说过:“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写字时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笔锋只要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提与按快速度交替进行着。 在提按的过程中要注意提按的“度”,太重会让笔画显得滞涩,太轻又会觉得笔画压不住纸。下文这三种都是不正确的提按:提按无过渡、只按不提、只提不按。 提与按相比较,按容易掌握,难在提,提的时候要用腕带动笔去运笔。 练习提按的时候,首先利用中锋和藏露结合,在线条的不同位置进行提按的动作,比如说横和竖。 (藏起藏收直线) (藏起露收直线) (露起露收直线) (藏起藏收竖线) (藏起露收竖线) (露起藏收竖线) ☀ 加入转折训练 圆转练习,像这样的的转折就是圆转。 碰到这样的笔画可以这样练习:☟ 平转,笔画粗细均匀。 ☟ 提转,在转折处提笔。 ☟ 按转,在转折处按下去。 ☟ 尝试结合起来练习圆转线条。 还有一些转折是方形的,像这样 ☟ 翻折,直接在改变行笔方向的时候调锋。 ☟ 切折,在改变方向的时候先提笔再按下去。 ☟ 提折,起笔最粗,之后渐行渐提,在转换方向的时候又变粗。 ☟ 按折,在折笔处按下去,属于最粗的地方。 察可碎碎念 基础练习不能着急,虽然它见效慢,看不见摸不着。 但在无形之中会提高你的控笔能力,达到笔法上的一个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