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母亲越强势,对家庭毁灭性越大”?差评

 冲霄3e8ixadnpn 2019-07-10

又双叒叕有人转《母亲越强势,对家庭的毁灭性越大》的狗皮膏药文章来问本师。几年前我就曾回复过类似问题,这样的狗皮膏药文章不看也罢。我随手搜了一下,果真每年都会有传播。

好吧,我就再谈一谈。

与大量似是而非的伪心理学教条一样,所谓“母亲越强势,对家庭的毁灭性越大”不过是未经任何实证,也经不起逻辑推敲的伪知识罢了。从心理学角度,从未,也不可能得出类似的结论。

首先,从方法学角度,所谓的“强势”、“毁灭”都是语焉不详的概念,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同时,母亲的所谓“强势”也是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下来看待,例如,父亲角色的懦弱,如果母亲仍然不“强势”,相比于“强势”的母亲,那么对子女的影响恐怕有更多消极罢。如果所谓母亲的“强势”是指性格上的脾气暴躁或人格上的支配性倾向,那么她对家庭的影响也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分析,“毁灭”之所谓,极为不严谨。

正如人性具有多样性,家庭的形态以及家庭互动的模式也同样具有多样性。从母亲角色而言,有些母亲性格柔和一些,有些母亲性格激烈一些;有些母亲主动性、支配性更强,有些母亲则被动、隐忍。只要母亲角色的人格在健康的常态范围内,这些都不会损害家庭的功能和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只有母亲的人格存在某些障碍,或明显的缺陷,那么作为家庭的核心成员,就有可能给家庭功能和其他成员的健康发展带来损害。这种情形与父亲角色的人格存在障碍或明显缺陷是一样的,并非母亲所独有。

即便是父母中一方的人格存在障碍或明显缺陷,也不必然给其他家庭成员带来损害。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人际影响是建立在人际互动的基础上,而在一个父亲、母亲、子女构成的典型家庭结构中,父母一方的人格缺陷是否给其他成员带来损害,还取决于其他家庭成员与之的互动。只有当父母中的一方在人格上具有偏执型,或边缘型的倾向,而另一方过于社会退缩,才更可能对子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即便是母亲角色的人格病理性反应,也必须在父亲一方的退缩映衬下才更可能对子女的发展造成损害。更何况子女自身的特质,以及家庭与社会的互动(如祖辈、近亲对家庭的影响),等等多维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家庭中子女的成长。

心理学的研究从未得出过母亲的“强势”对家庭就会产生“毁灭”的结论。哪怕把“毁灭”弱化为“对子女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能够查询到的研究也仅仅局限在部分人格特质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局部产生有限的影响。例如,疏离型的母亲更容易养育出疏离型的子女;不安全型依恋类型的母亲,也更可能导致子女依恋类型的不安全倾向。尽管类似的影响对子女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是消极的,但也远远谈不上“毁灭性”。每个个体,无论出自怎样的家庭,有过怎样的童年经历和抚养历程,只要他自己并未形成严重的精神或人格障碍,那么他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在离开母亲后依然有机会继续成长。甚至对那些有着严重精神障碍或心理疾患,影响到正常社会生活的个体,他们母亲带给他们的影响也只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远非全部。像最严重的精神疾患精神分裂症,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家族遗传;其次来自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父母除非存在明显的遗弃、虐待或长期的漠不关心,否则很难直接影响和导致子女的严重精神疾患。

事实上,子女本身的特质对子女成人后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可能更为重要。有不少研究证实,母亲罹患精神分裂症,并共同生活,也并不一定会给子女带来严重的发展性问题(考虑到其中遗传性因素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的情形下)。另外,对子女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影响更重要的因素,来自家庭的养育风格(权威型、专制型或放任型),而非父亲或母亲的单一因素。

所以,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类似“母亲越强势,对家庭的毁灭性越大”的教条绝非心理学的结论。只有伪心理学才会热衷于传播这种既未经实证,也经不起逻辑推敲的武断的教条。更重要的是,类似的伪心理学教条实质上反映了社会中普遍的性别偏见;把同样的句式套在父亲角色上,也同样可以滔滔地撰写出一篇鸡汤文《父亲越强势,对家庭的毁灭性越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