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赚3000,负债87万”:求求你们,别再劝我花钱了

 博采简纳 2019-07-10

这两天,看到一则社会新闻,真的是无比的痛心。

事情是这样的,在广东珠海,一个女孩陈某因负债过多而烧炭自尽。

在清理遗物时,陈某母亲吴女士发现,月薪仅3000多元的陈某,名下却有14张信用卡。

经过银行网点及客服电话查询,陈某名下的14张信用卡全部欠款,其中某银行的欠款为14.67万元,另一家银行的欠款金额为25万余元.

14张信用卡合计信用卡欠款总额达到87万多元。

月入仅3000,信用卡竟负债高达整整87万。

可以预见的是,陈女士的负债造诣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按照这3000的工资,工作一辈子也还不起。

这庞大的负债压力,或许就是陈女士选择离开的原因吧。

月入3000,消费30000,这不是个例,而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但这些年轻人却忘了,消费是需要钱的,你没有没关系,信用卡、花呗、白条以及各类借贷平台正在向你招手。

先花再还,显然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主流风尚。

但花了真的还得起吗?

拿信用卡数据来说话,十年前,中国信用卡逾期的总额仅为76.89亿,反观十年后的今天,飙升到了整整880.98亿。

也就是说,在8年间欠钱不还的人民币总数上涨了将近10倍。

这不断攀升的数据背后,是我们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的不变改变,也是过度消费主义盛行的最好证明。

很多人不断这样告诉自己,“人就是应该对自己好一点。”觉得花钱买点有品质的东西也是值得的。

于是疯狂用外在的物品去装点自己,去“装”得一副精致的样子,哪怕是负债累累。

据经济学家Prelec的观点,人们在进行信用支付时,体会到的「消费快乐」最为强烈,而「还款疼痛感」最为微弱。

我们用金钱的消耗来安抚自己不安的焦虑感,用日益增长的物质填补日渐减少的耐心。但这些,无异于饮鸩止渴。

这些“伪精致”,正在掏空很多年轻人。

法国学者鲁尔·瓦纳格姆说,从真切生活的角度上说,通过消费而获得的权力,完全建立在牺牲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之上。

最开始为了追求潮流、精致,买下了第一个分期的物品,于是“借款循环”就开始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少年轻人的消费,陷入了这样一个死循环里。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被过度消费绑架了。

曾经据有媒体报道,汇丰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而在已经工作的90后中,人均负债12万+。

而据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8月份共同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18-34岁的年轻人,平均月储蓄只有1339元。

贫穷,似乎是这届年轻人最显著的标签。

而且,贫穷背后,往往都是那些永远无法满足的消费欲望,以及那日益增长的债务总额。

是哪些话语正在主导着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

《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

《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没有任何意义》

《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没钱》

这些无脑的消费宣传语,一步步将我们推向过度消费的边缘。

“办公室里三代人,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而90后的父母在替孩子还贷。”

这是一句戏谑,也是一个普遍性真相。

西西里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自白,有一位深陷贷款偿付问题的90后年轻人,就坦言:

“当初看到网络上宣传的一部新手机,由于自己家里经济困难,本来是不想买的,但是有同学推荐使用按揭贷款的软件进行购买,每个月只要还几百块。尝试贷款之后,后来想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根本停不下来了。”

于是,开通了信用卡和各种网络贷款网站,拆东墙补西墙,贷款的利息不断累积,最终导致生活寸步难行,每个月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也刚好只够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而这位90后年轻人,仅仅只是无数中国当今年轻人的一个现实缩影。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把工作赚到的钱,拿去银行存款或者理财,几乎全部都拿去消费和返还贷款了。

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时,自己工作赚到的钱已经无力偿还时,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会去借网贷。

甚至于,当你消费之后,这些网贷借款软件还会进一步提升你的额度。由于还款周期长,很多人就此走上一条超前消费的路。

这条路的尽头,到底是什么?

2019年2月26日凌晨3点30分,一位21岁的少女,从租住的公寓17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父亲冯先生,当时正在外地打工,得到消息后震惊又心痛。

对于女儿自杀的原因,冯先生始终不得其解。直到回到老家翻看遗物,他才明白了一切。

冯先生发现女儿生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还款账单,每个月几号还款,还款金额多少都记得一清二楚。

再看到女儿的手机,冯先生彻底震惊了:原来女儿15年开始借网贷,后来拆了东墙补西墙,独自还款三年多,直到她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欠了17万!

女儿一开始只借了几千块钱,还了3年竟然还了8万多还没还清所有的欠款,每个月还七八千,而她每个月工资只有四千块,怎么可能还清呢?

而且,更令人气愤的是,在自己女儿去世后,冯先生每天还被各种催债电话轰炸,各种辱骂,无数难听的词汇和人身威胁。

甚至刚刚过世的女儿,还时常受到催债人员的羞辱。

尼采曾说过: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同样也在凝视你。深以为然。

用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当那些消费账单扑面而来时,我们往往是束手无策,甚至被这些还款压力所吞噬。

这一次珠海的陈女士,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种寅吃卯粮的过度消费主义,真的值得我们警惕。

武汉理工大学的年轻人罗正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罗同学在上学期间通过向17个APP借贷,欠款多达五万元。

而后深陷借新还旧的深渊,无法自拔,最后无奈自缢身亡,轰动全国。

罗正宇事件并非是个例,记得西西里曾看到一篇名为《人均欠钱12万,负债是收入的18倍,这一届年轻人可真敢穷》的文章,里面的晓文,又何尝不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呢?

罗正宇也好、晓文也罢,这些年轻人没有意识到,其实在他们的所身处的环境,月薪5000和月薪5万的人在受用着一套消费主义。

在毒鸡汤及过度消费主义的毒害下,寅吃卯粮的代价,往往是透支信用,透支未来,乃至透支生命。

无数的悲剧已经证明,树不能长到天上去。个人搞过高的杠杆,往往是悲剧上演的前奏。

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曾说过一句话:'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

希望各位牢记于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