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月凉棚

 吴越尽说 2019-07-10

作者:叠罗汉

    十分想念小时候的凉棚。

    那时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农家房屋多为带有戗角斜沟的低矮的“暗晒房”,窗户很小,不通风,夏天闷热。在其中睡觉要不停地摇蒲扇和翻身,以散发热量,直到非常疲劳困倦了才得以入睡。于是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搭凉棚,它既是房屋的延伸,又是纳凉的好居所。记得儿时的夏天几乎家家都搭有这样的凉棚,即使是1973年通了电以后,凉棚还是继续存在了相当长的年头。

    蜻蜓飞舞,初夏来临,父亲就开始搭凉棚了。连接正屋,在场上立几根柱子,上面搁几根毛竹,盖上鳞次栉比的麦草帘子,一个凉棚就算塔好了,那形状就像一只手掌搭在前额上。凉棚没有墙,四面通风,棚顶上的草帘,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在凉棚底下搭有一张简易床铺,支上蚊帐,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铺上看书,看累了就在铺板上玩耍。

    这时,母亲预先栽种在柱子边的丝瓜、南瓜、牵牛花也已陆续抽丝,被引上凉棚,一天天向上攀爬,到了盛夏,嚯!多种植物茁壮生长,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绿色的藤蔓和叶子覆盖了整个凉棚,有几根藤条带着花儿钻进了凉棚里,仿佛是来窥探,来访问。那金黄的丝瓜花、红黄的南瓜花、紫色的牵牛花,迎着风,迎着阳光,在柱子上、棚顶上恣意怒放,像一位激情彭湃的油画家尽情地泼洒着缤纷的色彩。凉棚就这样变成了一个花棚,一个小小绿岛,一个空中花园。

    对凉棚的利用要从初夏一直延续到中秋,期间各种昆虫也来凑热闹。蝴蝶在棚顶上的花朵间翻飞着,追逐着,嬉戏着。蜻蜓更是很多,就挂在凉棚里面的麦草上,有的还是成双的头搭尾巴,像杂技演员一样地吊挂着。最有趣的要数螳螂了,它从棚顶飞落到铺板上,我们喜欢用手指头去逗引它,好斗的它就举起两把带齿的大钳追砍,动作极快,一不留神就会被它拉出一条血印子,但那快感刺激使我们忘记了疼痛。此外还有杨夹、桑夹(即天牛)、知了、“纺织娘”等,纷纷飞来与我们作伴。我们还给送上门来的天牛头颈里系上细线,在铺板上牵引“放牧”。

    最妙的是在夜晚。放下蚊帐,在草席上躺下,风从门前的河面上吹来,混合了河水、泥土和植物的气息,让人感觉是那样清凉爽滑。透过蚊帐,望见夜空像墨绿色的玉,明净而深邃,满天的星斗闪烁着,不断有流星划过,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萤火虫提着灯笼在四周漫游,轻盈得像肥皂泡,在空气中漂浮着,滑移着,勾起童年的我多少奇异绚烂的幻想。虫儿门开始了协奏曲,从草丛中、棚顶上、树底下发出各种悦耳的声音。“呿呿呿呿”,是蛐蛐儿的声音。有一种“纺织娘”是“几哒——嘎哒”,“几哒——嘎哒”;还有一种“纺织娘”发声很急促,是连续的“沙沙沙沙沙沙沙沙……”。各种虫鸣声加上屋后稻田里的蛙鸣声混合在一起,简直如同天籁之音,妙不可言。在这种世上最美妙的催眠曲中,我慢慢地、慢慢地睡着了,睡着了……一觉醒来,走出凉棚,站在场上,看见金色的月亮像一艘船儿,在云海里航行。夜深露重,虫鸣更酣,我深感凉意,重又躺到铺板上,裹上床单,又朦胧睡去……

    凉棚这一从前的简易设施,现在回味起来竟这般美妙,身处这样的所在,这样的夜晚,简直神仙般逍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