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有讲究厚葬的习俗从 “事死如生”到 “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墓葬都是用来彰显其地位,尊荣的象征。虽然有很多善于谏言之人游说这样的弊端,但上至帝王贵胄,下到平民百姓却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厚葬。而与之相伴而生的职业自然就是盗墓贼。 唐乾陵 而这里面的盗墓贼,既有官方性质的团体也有私人盗掘团体。而纵览中国历史,温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无出其右者。 据说温韬是匪星降世,出生时,天降落匪星于唐王朝帝王陵寝群内。而唐王朝但凡再其辖区内陵寝无一不被其光顾,也正和天象。 昭陵李世民陵寝 温韬,华原人,年少时便当过强盗,更是不学无术,不通文墨,狡诈善变,原来跟着岐王李茂贞混, 并且冒姓李,后来后梁势力强盛,攻打岐王,便投靠了后梁,不一时梁军撤退,又反叛梁,而到了李茂贞势弱,又反叛再次降梁。可见其两面三刀的功力,并以此出任耀州节度使,再后来更是利用赵言与朱温的翁婿关系攀龙附会,升任检校太尉,领平章事。 温韬 923年李存勖攻入汴京灭后梁后,赵岩逃到他的治下,他却杀死赵岩,以其首级献媚,并用重金贿赂李存勖的皇后刘氏,尽管众多将领嘱意,斩杀温韬,但其非但没死竟还被赐姓李,好在,李存勖三年而亡,明宗继位,温韬先是流放而后赐死。 而其二子更是被河东张从宾全部斩杀,这自是后话。 昭陵 温韬所辖内,为今天长安地区,唐王朝共有十八座帝王陵寝在内,无一例外被其光顾。其中十七座被其盗掘,也只有乾陵因为天象因素而没有被盗掘。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温韬兵至,乾陵附近便风雨交加;一走,便天气晴朗。 匪星到底也算有所怕,没有继续挖掘,万幸也为我们留下了唐王朝唯一未被盗掘的帝王之陵寝。 兰亭序 七年间,他从不掩饰其行径,率兵,光天化日之下,“偷”掘,我们之所以称偷,就是因为其背,不可见光。但这位却冒天下之大不韪,辱人先祖,可以说是不可宽恕的。 而其所盗太宗昭陵内,除了金银器物以外,更有大量稀世书法,绘画作品被毁。这位不通文墨的匪星,仅为了装裱在书画上的华美锦缎,便会将其大肆撕毁。而太宗所藏钟繇,王羲之作品众多。特别是《兰亭序》,自温韬使,再无出现。或许早已毁在他那双脏手之下。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世言真本葬在昭陵,唐末之乱,为温韬所发,其所藏书,尽皆剔取其装轴金玉而弃之,于是晋魏以来,诸贤墨迹复落人间。” 元代郑杓《衍极》卷三刘有定注:或云兰亭真迹,玉匣藏昭陵,又刻一石本。温韬发掘,取金玉弃其纸。宋初耕民入陵,纸已腐,惟石尚存,遂持归为捣帛石。长安一士人见之,购以百金。所谓古庸本也。 昭陵 他的行径可以说对中华文化而言,其损害是无可估量的,是为千古罪人。好在,明宗入洛,与段凝俱收下狱,已而赦之,勒归田里。第二年,流于德州,赐死。 他最后也落得身死家灭的后果,也算为其不可名状的罪责稍减其责。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必删)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