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雕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经有七千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玉器以其神秘的寓意,精美的纹饰,特殊的磨制手法,在传统文化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久远的影响力,自然也得到上至君王下至庶民的无限推崇。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攻”字就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制作一件玉器是多么艰难,就像一场攻坚战。但是,聪明的古代工匠依然找到了制作玉器的方法,那就是广泛使用“解玉砂”。那么何为“解玉砂”?使用“解玉砂”工艺制作的玉器又为我们提供了何种鉴别依据呢? 1 解玉砂,即古代琢制玉器用的矿砂,古代切割研磨玉石,制作玉器所必需使用的工具。砂也可写做沙。解玉砂由采集来的天然刚玉砂矿和石榴石砂矿,经捣制筛选制成。在古代典籍中,解玉砂又称碾玉砂、邢砂、磨玉夏水砂。 解玉砂磨玉产生的痕迹在鉴定古玉中是贯穿始终最重要的一个方法。 用解玉砂切割的断面,表面上粗糙,像磨砂玻璃,但有一定的光泽度,这种光泽度,不是太亮又不是无光,我们在学术上称为亚光状(亚光,多角多面微细的反射光),仿制品是没有这种特征的。 如果是用电动的工具切割,表面是很平整的,且具有很高的亮度,如瓷器表面。 古代解玉砂磨玉,其工艺既有其精细,也有其粗糙。这里所说的粗糙,我们可以理解为原始性,表现为略显粗犷的风格。 古代制玉,将玉块切割好后用线锯划成圆,其产生的痕迹就是“线锯痕”。 两个玉工坐在凳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了一个大玉璞。他们各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这个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条钢丝。 古代切割玉石的线锯法,像拉木头一样留下痕迹,有垂直不等的平行线,这些线就是拉动过程中解玉砂留下的,其留下的痕迹可以概括为粗糙斑驳,但是有隐隐约约的平行线,最重要的是有一定的光泽度。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玉的镂空,一直是由线锯来完成的。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出现了金刚砂砣电动砣具,这才改变了用线锯划玉的历史,自那时起,玉器加工留下的痕迹也就完全不一样。 2 解玉砂制玉产生的痕迹,是贯穿整个玉器鉴定的一种重要方法,古代使用解玉砂的工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相比,痕迹很不一样。 在钻孔时有打孔的痕迹,这在古玩行俗称“风腰孔”。外大里细的两端,有的单面孔像喇叭孔一样,即“喇叭孔”,俗称马蹄孔。 一般具有这类特征的玉器都是来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制玉,虽然是解玉砂制玉,但是其工艺原始, 所以制作出来的玉器表面粗犷豪放、器型简单、线条流畅,工艺痕迹具有其原始性,这是当代最难仿制的。 古玉用解玉砂钻孔,其产生的螺旋纹有以下两方面特征: 一是钻孔螺旋纹的宽窄、粗细、深浅不一:古钻孔是靠管钻带动解玉砂研磨玉料,由于钻孔时用力不匀、解玉砂颗粒不均,从而使孔壁所遗留的解玉砂研磨痕迹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有浅有深。 二是高古钻孔走线变轨、螺旋纹变形:在铜、铁器钻管产生之前,主要采用自然界的竹、木、骨管,由于这些自然材料的柔韧性,容易使钻头变轨、钻痕走线、孔道变形。 手工的螺旋纹起伏不定、宽窄不一,最重要的是有光泽度,古代工艺磨玉的过程,实际上也等于抛光的过程。而电动螺旋纹则细密、均等、非常平直。 所以在鉴定古玉时,一定要注意制玉的工艺,因为制玉工艺在玉器加工过程中贯穿始终,是最难仿制的。 (本文根据文物宝库频道《文物大讲堂》李彦君老师讲座整理) ◇ ◇ ◇ 历史上的今天 1975年7月10号—— 陕西省临潼县发现的秦代兵马俑被公布 2005年7月10号—— 上海向香港捐献首例造血干细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