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下葬的过程是怎样的?最后一名工匠是如何出来的呢?

 飞虎catzbc 2019-07-10

在古代,皇帝下葬是需要很多人陪葬的,皇陵当中会有很多的死尸,同时还会有很多的陪葬品,因此人们对皇陵总是会抱有一种好奇感,大家会好奇皇帝的下葬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也会好奇建造皇陵的工匠们把皇陵建造好了之后,又要怎么出来呢?毕竟这些工匠是建造皇陵的,而皇陵的内部结构肯定不能够向他人透露,因此大多数参与建造皇陵的工匠都会被下令处死,但是历史上也有一些工匠逃了出来,因为他们在建造皇陵的时候都留了一手,毕竟在这方面他们是专业的!若是让他们死在皇陵中,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太甘心吧,那么他们究竟是用哪一种办法死里逃生的呢?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很早就着手修建皇陵了,皇陵一般是皇帝继位后,又或者是到了中期时开始建造,而每一个朝代的丧葬礼仪都不同,而如今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清朝的丧葬礼,史书上面记载的比较详细!皇陵至少也是需要建造十几几十年的,而历史上皇陵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长的并不是秦始皇陵,而是西汉的茂陵。刘彻非常重视皇陵,此人在位54年,但修建皇陵的时间竟然达到了53年。就连清朝皇陵修建的时间都没有汉武帝修建的时间长。而历朝历代皇陵修建完之后,杀死工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这第一个原因就是让工匠保守秘密!人们认为人一旦死了,那么所有的秘密都不会泄露,因此工匠一旦死了,那么就可以避免皇陵今后不被盗,可以保证皇家陵墓的安全!这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工匠比较专业,皇帝下葬之后,工匠需要封锁墓门!

有一些工匠他们为了逃出来会采用一种特殊的办法,那就是他们在封锁墓门的时候会借助其他的物品或者是方法,把墓门先固定住。比如说他们首先会在两扇木门上进行打孔,然后再把一种拐钉钥匙套在门石条上!他们在关墓门的时候会轻轻的移动抵住门的石条,然后墓门就会慢慢的打开了,接下来他们就可以逃离了,当墓门完全关闭之后他们再把拐钉钥匙慢慢的向前拉,最终整个墓门就完全锁死了。这种办法是那些木匠们比较常用的一个办法,但是后来这种方法被皇室得知了,因此这些工匠还是难逃一死。毕竟一旦木匠们这样做了,那就代表着皇陵的门形同虚设,这是极不安全的。

之后,木匠们在建造皇陵的时候都是抱着一种视死如归的心态,但也仍然会有一两个例外,他们最终没有死在皇陵!比如说孙殿英当时盗东陵的时候,就是因为找到了当时建造东陵的石匠,才能够顺利进入陵墓中。那么这个石匠又是如何顺利逃生的呢?其实他并不是从陵墓中逃出来的,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修建完慈禧墓之后就会死掉,因此他就提前“死”了,然后他就被人扔到了郊外。虽然说装死很不容易,但是毕竟躲过了一劫,若是当真被锁在了陵墓中,那想逃出来就难了!

另外,由于各朝各代皇帝下葬的礼仪都不一样,那么我们就以乾隆皇帝的下葬为例吧,乾隆皇帝的陵墓共耗19年才修建完成,一共用了203万两。在清朝之前皇帝下葬基本上都是实行的火葬,而丧礼也十分简单,直到雍正皇帝时期才开始土葬,并且从雍正皇帝时期以后,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明朝的丧葬仪式。

乾隆皇帝去世之后,三日的时候就沐浴入殓,然后把他的遗体放在乾清宫,这种做法被人们称之为停灵!每个皇帝停留的时间都不一样,比如说顺治皇帝停灵了25天,这是历史上停灵最长的一位皇帝了,而最短的则是光绪帝,他仅仅停留了11天,而乾隆皇帝则停了20天。20天之后,乾隆的棺椁就从前清宫移动到了皇殿,还有的皇帝是移到了其他的宫殿。人们把这些地方统一称之为殡宫,每位皇帝在殡宫停留的时间也不相同,比如说乾隆停了半年,而福临则停了两年多,甚至还有皇帝只停了一个月!之后乾隆皇帝的棺椁才放到了裕陵中,然后停放一段时间之后,墓门就被封上了。

人这一辈子,打出生起,吃够了,喝够了,玩也玩够了,临到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死后埋葬这事。而皇帝崩了这事,那更是了不得的大事,大部分皇帝打登基开始就为自己个死后的事开始谋划。

找地头,玩规划,还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别的不干就忙乎给在世的皇帝修陵墓的事。那么大家伙都知道,当皇帝崩了之后,把那棺椁往地宫的棺床上一塞,一大帮人撤出来,最后要留一关门的,要求这门关了之后是不能从外边打开的。

就这要求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门里边就得蹲一个大活人,从里边把门锁死了,外边自然就打不开了。

可这事没人干呀!

哦!皇帝崩了埋进去,为了锁门,就得留一个关门人,说好听点您这是为了工作把自己个奉献给皇上了,说不好听点这就是活活的把自己个给葬了啊!这没几个人会情愿干这事,就算是您强迫人家去干了,免不了这位瞅着外边没动静,蹲里边给你整个破坏,把躺下这位拉出来,自己躺里边去,那叫得不偿失啊,所以皇帝也真不会在关门的时候,留这么一位蹲里边关门是吧。

当然这门关好了,他不介意在门外边把这干活的工匠弄死,守住他这地宫里的消息。当然这事就不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了。

那这事咋整呢?要不说这智慧就出自民间呢?这事最后还是被咱玩石头的工匠给解决了。

好了,咱就拿满清地头上的皇帝下葬过程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举例

乾隆知道吧?有名的败家子,活着的时候败家,把个雍正留给他满满的一国库的雪花银糟蹋了个干干净净,临到了眼瞅着国家都快撑不下去了,蹲紫禁城里开始卖官挣钱,勉勉强强的把自己这波算是撑下去了。

那么他修自己那裕陵用了九年时间,白花花的雪花银就整出去二百多万两,整到最后,经费有点不足,加上需要的金丝楠木也不好找,他这本着好面子的原则,他这就把眼珠子瞪向了明十三陵的木头疙瘩。

这明十三陵长陵、永陵和定陵这三家的金丝楠木是最棒的。有一天这乾隆打着要祭拜朱棣的幌子,跑到长陵去实地勘察。

“好啊!这木头又粗又壮又大!”乾隆拍着金丝楠木这顿夸奖,可要把这木头撬下来用在自己的陵墓上,这好说不好听啊,咋整?

结果有那脑壳起泡的大臣想了一主意,打着修缮的名义,把这金丝楠木偷梁换柱了。

您这修咋也得讨钱不是,他就这么修,开始是大建筑,他就改成小建筑,人家开始有小建筑,到他修的时候直接就修没了,开头十几个建筑,到修完了变成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的建筑。

好吧,这也是一种盗取吧,乾隆妥妥的把修自己陵墓的木头疙瘩算是找齐了,可他没有想到,多年后有个叫孙殿英的主,把他这辛辛苦苦搞了的东西全弄没了,啊,这也叫天意难违吧!

哎!这话头扯的有点远,咱拉回来继续聊。

当年乾隆蹲在龙椅是崩了,虽然说当了太上皇,但手里的权利只要是活着,就没有一丁点给出去的意思。他这一崩,最开心的当然是嘉庆了。

所以这乾隆崩了三天之后,太监给这尸体洗了最后一个热水澡,装到棺材板里这才结束了他掌权的生涯。

下葬的过程

按照满清的规矩,乾隆这棺木蹲乾清宫停灵,这一停就是二十天。

当然这停灵的时候,下边人还在忙乎着,一波人挑吉日,一波人开始整着仪式。

在德胜门这地头上,就要杠演十天。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啥叫杠演?”

简单的说一帮子杠夫蹲在这里做个出殡的预演,他们先找一块重达万斤的木头,就这分量要和乾隆那棺材一样的重。上面再整满满的一碗水,要求很简单,您这往起一抬这水碗里的水不能有一滴掉出来。

他们这里杠演,别人也不能停着,日夜抢修这陵墓的御道,方便乾隆大大方方的进去,舒舒服服的躺下去。

这事都整妥了,这就开始出灵。先找七十二个棒小伙子,把乾隆抬到东华门,跟着这拉藩的,扯旗的,举伞的,吹喇叭的,玩唢呐的,全塞到队伍里,光这些人就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

你就别说那些个举着纸糊的洋枪,洋炮,洋人,那就更多了,这些东西到了地头上全得烧了。

这一出了东华门这杠夫就整到了一百二十八个人(每班),路太长了不然累吐血了都抗不动,还得三班捯饬。

接着这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灵的八旗大兵跟着,那些个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怼在队伍中间,扯着嗓门在哭上几嗓子。

一路上叮叮当当的道士,和尚,尼姑一排排的往前走,这就十几里的送葬队伍就出来了。

到了地头上把乾隆塞进去,所有人一前一后的全出来。

接着就是最后的工匠玩手艺的时候了。

这大门里边有一块立起来的长条形的封门石,这物件是卡在地面上的一个凹槽里。这工匠先把这大门关一边,这边先弄死了,人再出来,接着把这石门的另半边关虚掩着,从这门的一个空洞中伸进一把钥匙。

当然这钥匙不是咱锁家门的钥匙,他前头是一个凹字形的一个扣,正好能套在那立起来的石条上,好吧,套上去以后,就这么一拉,立起来的石条就倒了,一下就把剩下的半扇石门就给顶死了。齐活,这活也就干完了,这人也不用蹲里边锁门了。

当然这事处理完了,就该皇帝处理这帮子干活的工匠,毕竟是他们修的这地宫,里边的情况比皇帝都清楚,所以被弄死是在所难免的。

据说当年慈禧挂了之前,就专门给她干活的八十一个工匠下了旨,就等着这墓一封,就处死这波人。

这事还被整漏了一个,一个叫姜石的人,干活过程中被石头砸晕了,大家伙以为这货死了,就扔到了乱葬岗,结果这货命不该绝又爬着回了家,没敢声张。这事到了孙殿英盗墓的时候,又把他找出来这才找到了慈禧的金刚墙,才顺顺利利的把慈禧的墓给盗掘了。

在民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情:孙殿英光明正大的盗了慈禧的墓。在孙殿英去世之前,他道出了一个秘密:他们设计了一个长石条从陵墓内部将整个门顶住,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从外面推门而入。但是这样做的话,就必须有一个人留在内部关门,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人要留在墓中出不来。其实呢,是门上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缝,工匠们会根据这个细分的大小,作为一个特殊的开门工具。这样就可以在外面将石条放倒,从而顶住门。这样一来你就不用有人专门留在里面关门了。当然了,这种设计是十分精密的。它保证了只能往外拉,不能向里推。

其实每个朝代每个墓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说都是一样。孙殿英所说的是清朝慈禧的墓。但是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笔者就顺着慈禧的讲一些有关清朝的皇室下葬制度。

首先是是出灵那天,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仪仗队,有1628人甚至更多组成。仪仗队举着各种兵器翻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烧活”就是烧给死人用的纸品,比如纸做的衣服啦啥的。在后面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扛夫每班有128人,分3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接着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们身穿法衣手持法器,不断的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余里,从北京到林地沿途几百里在一些地段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茅草屋,而是仔细修建的工程,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如此看来皇室和普通百姓的下葬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更加宏大、参与人员更多、用品更加奢靡。

等到了陵地之后下葬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先将皇帝遗体装入“梓宫”,再抬入地宫,最后封闭。如此一来一个皇帝的下葬过程基本上算是结束了。其实除了元代皇帝是“密葬”以外,历朝历代的帝王下葬的制度以及规格都是差不多的。

至于有人说会把工匠关在墓宫里面,笔者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如果真的把工匠关在里面的话,修建整个陵墓的是工匠,工匠肯定知道整个陵墓的构造。保不齐他们会对陵墓进行破坏,甚至勾结盗墓贼,进行盗墓。

他们肯定有自己的办法出来,而皇室也不会对他们进行过多的残害。至于笔者刚刚提到的细小的门缝是一种方式,工匠们那么聪明,肯定会有自己更多的方法。所以是不可能会留在里面的。那些说把工匠留在里面杀害的,应该是夸张了封建统治的残暴。

皇帝死后有一套繁琐的丧葬程序。皇帝死了不能说是死了,要说 “驾崩”。

驾崩的皇帝首先要处理尸体,将尸体淋浴后,涂抹各种香料,然后穿寿衣,嘴内放上玉或者珠子,名叫“口含”。

太子和其他子孙都要身穿孝服守孝,普天之下百日内不准奏乐,四十九天内不得屠宰牲畜,一个月内禁止婚嫁。

服丧期内天下寺庙、道观每日整点鸣钟一百零八下。 先皇遗诏颁布后,僧侣们开始进入灵堂诵经。

此时抬棺人员开始在德胜门演练,要求在一根万斤的独龙木上放一碗水,抬这个木头时要做到没有一滴水洒出来。

同时民夫们日夜抢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接下来将皇帝入殓“梓宫”,移到乾清宫,停放27天,进行祭奠。

守灵大臣在此期间不得离开灵堂。二十七日后,梓宫移到景山寿皇殿,等待择日入葬。

到了吉日,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在前面引路,接着是一千六百人的卤薄仪仗队,再下来是七十二名杠夫抬着皇帝的“梓宫”,出东华门往陵寝而去。

“梓宫”后面是全副武装的侍卫,然后是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的送葬队伍,连绵数里。

至于皇帝安葬入陵后,最后一名工匠是如何出来的,就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了。

我们以万历的定陵举例。

定陵地下玄宫外部是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字形封墙,后面是六十多米的长方形隧道,前面连接着金刚墙,两壁用九层石条叠砌,顶部用灰砖起券,地面同两券一样,也由光滑的石条铺成。

由地面至券顶通高7.3米,隧道后部与地宫大门相连。位于金刚墙内的地宫隧道,实际上是石隧道的最后部分,也是地宫的引导建筑,这部分建筑称为“隧道券”。券门之下,就是两扇辉煌威武的石门。

石门内有石条把两扇大门死死顶住,使外来的冲击力无法破门而入,防止有人打扰皇帝的灵魂。

这块封门石是怎么进去的呢?放石头的人又怎样出来的呢? 首先可以排除是殉葬的放置的封石。

殉葬者都是杀死之后和皇帝的棺椁一起入葬的。地宫也不可能有别的秘密通道,让人用石头把门堵死后再从秘密通道爬出来。

只能是安葬完毕后,墓门在外面关闭,里面的封门石自动将门堵住。

宋元时期有些皇陵墓道的石门,是采用石球滚动的方法将门顶住的。

先在石门内侧做成一个斜坡石面,门槛处凿出沟槽,槽的顶部放好石球,用敞开的门挡住。

入葬完毕,人走出门外,两门逐渐关闭,石球便沿着地面斜坡滚动,直到石门完全关闭,石球在两门交合处的一个更深的石槽内停住,门也就被堵死了。

明清皇陵墓门是用封门石条封住的,这就必须使用一种特制的工具——“拐钉钥匙”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由一根长条形铁制成有拐弯的钥匙,头部折成一个“∩”形,墓门关上后,将这把钥匙竖起来顺着石门中间的缝隙的最高处塞进去,套住封石的上部往下一拉,立着的石条就斜倒下来,靠在门后,在外面无论使多大的力气,再也推不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