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参与式扶贫的重要手段。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乡村振兴压茬推进的关键时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在安徽省金寨县召开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梳理总结以工代赈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交流进一步发挥“赈”的作用有关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我们梳理了部分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希望为其它地区开辟“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新局面提供借鉴。 全国以工代赈典型案例之三 四川汶川:以发放劳务报酬彰显“赈”之根本 汶川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东南部,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辖9镇3乡、117个行政村,总人口10.1万人,是藏羌回汉等各民族交汇融合之地,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14.7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8.48亿元,年均增长14.2%。2018年9月,该县高质量通过了国家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退出贫困县序列。 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体现“赈”之路径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和省州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立足县情,抢抓机遇,积极实施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等以工代赈项目。截至2019年,汶川县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1个,其中已完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3个,争取国家和省以工代赈资金1874万元,使用以工代赈资金累计修建乡村公路12条,解决了8个乡镇24个村12595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和农特产品外运问题。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为改善该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 以直接获得劳务报酬彰显“赈”之根本 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和资金兑现中,该县严格执行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坚持建设与赈济相结合,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组织群众通过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的政策特点,参照本地农民务工平均收入水平,确定劳务报酬标准为80~120元/天,鼓励群众根据自身实际从事不同工种参与到项目建设中,为集体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劳务报酬。“十三五”以来,该县已完工的8个以工代赈项目,中央资金投资1295万元,发放劳务报酬227万元,占比17.54%,直接受益群众1000余人次。 该县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发挥资源叠加效应 为高质量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该县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找出一条适合汶川发展的路子。最大范围整合资源,出台《汶川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汶川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采取部门整合、投工投劳的投入机制,充分整合农业、水务、交通等项目资金,集中成片对项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建设,解决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过程中资金制约问题。最新手段解决问题,搭建“互联网+项目管理”平台,建立“O2O+D”(线上线下+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实现项目储备、申报、审批、建设、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最强力度狠抓落实,充分利用“两联一进”、农民夜校、项目检查等机会,大力宣传落实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发放政策,加强跟踪检查,严把报账资料关,切实维护参加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群众利益;建立项目“种瓜得瓜”目标考核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挂牌督办,以深化绩效考核推动项目实施。 策划: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