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确立积极保护理念,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原则,力求以适度的投入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兼顾景观、休闲、科普等综合效益。这是无锡开展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理念,也是其近年来着力实践的主要原则和基本经验。 总体上看,梁鸿、蠡湖和长广溪三大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基本上代表了无锡全面推进湿地修复建设的做法。近12年来,围绕“太湖治理”这个核心,无锡大力推进省市重点湿地工程30多个,修复湿地面积达到5万亩。修复后的太湖湖滨、入湖河道、上游关键湖泊实现有机串联,形成了健康动态的湿地生态系统。无锡下辖的宜兴市,累计实施14项省级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治理了集生态功能和观赏功能于一体的团氿、东氿湿地,以及兼具生态和饮水安全保障于一体的云湖湿地;锡山区建设了九里河、北兴塘河等湿地工程,进一步增强了河滨带载污净污功能;惠山区建成了锡北运河风光带、古庄白塘湿地、西漳地铁站前园区湿地、阳山镇桃花岛湿地等工程;滨湖区完成了贡湖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林工程、环太湖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十八湾环太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环太湖湖滨湿地保护恢复,改善太湖水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无锡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为重点、省级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为补充,覆盖全市域的湿地保护体系。 湿地修复与保护,在无锡既是同步进行,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对修复后的湿地生态建立日常监测制度、完善湿地管理考核体系,是无锡湿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全市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均已建立了完善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体系。蠡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与专业科研单位密切的合作,切实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监测,在公园多处水域建立了监测站点,完善生态监测监控与管理大数据平台软件,建立综合水质自动监测站点、视频监控系统、鸟类观测设备等,丰富完善了湿地监测内容。一方面,由专业人员做好水质监测仪水质信息的收集、记录、报送及归档,建立水质监测台账;另一方面,组织专业监测单位对土壤进行检测,全面了解湿地本底资源情况,为湿地管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为保护蠡湖的生态环境,湿地公园管理部门还组建了专门的管理队伍,以分区划片与机动巡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24小时全天候巡防工作,确保湿地公园内的水体、设施、动植物等不受破坏或干扰。 长广溪湿地公园也通过定期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完善湿地资源档案,健全湿地监测体系和湿地数据信息资料信息库,定期采集数据,确保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系统化、常态化、长效化运作。 梁鸿湿地公园则修建了400米的监测栈道,建设湿地监控室,配备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实时数字化、可视化监控,为生态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梁鸿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生态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梁鸿湿地公园与专业单位密切合作,切实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如水质监测、空气环境质量监测、鸟类资源调查等。科研监测主要依托区环境监测中心,利用湿地内的大气监测站和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和气象参数;委托专业机构每月开展鸟类本底资源调查;利用园内全覆盖的监控设备,时时监测有无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利用综合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掌握水体及水环境质量状况。园内监测的相关数据均通过LED屏向游客实时公开,并同步上传至江苏省湿地监测与管理平台系统。 2019年2月,梁鸿国家湿地公园2018年度鸟类调查报告的出炉,这份长达81页的专业鸟类调查报告是无锡首个系统、持续的湿地公园鸟类年度调查报告,经各媒体争相报道后,吸引了更多市民对湿地保护的关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多样化手段综合运用于湿地保护的社会效益。 以法律制度为保障,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激励机制、以及法律制度的保障体系,促进对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修复、有效保护,是无锡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 2012年,无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97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的议案》,有力推动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当年,宜兴市太华镇和惠山区阳山镇先期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通过深入开展现场调查,召开座谈会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群众诉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现状,确定了生态补偿的范围、标准和对象,形成了相关调研报告和试点实施意见,为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实践样本。以此为基础,无锡市相关部门进一步摸清家底,最终确定把全市基本农田、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重要湿地(包括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列入全市生态补偿的范围,同时确定了生态补偿的标准和对象。 2014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点)》,标志着无锡市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启动实施。意见出台后,市财政局制定了《无锡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市林业局制定了《无锡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申报办法(试行)》,明确了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重要湿地认定的依据,也明确了生态补偿资金的申报主体、申报程序,以及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接受单位应该履行的生态保护职责。 上述制度试行3年后,基于实践经验,无锡市进一步提高了生态补偿标准,并扩大了生态补偿范围。从2019年开始,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涵养区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同时,每个湿地保护小区的生态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80万元,每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150万元。随着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无锡逐步构建并有力推动、保障了生态建设的进程。眼下,无锡生态补偿已上升到法律层面:《无锡市生态补偿条例》已出台并于2019年6月开始全面实施。 湿地科普教育,增强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在无锡的每一个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小区,绿树掩映下的水边或草地旁,展示各类生物资源、湿地生态、湿地保护相关知识的各种宣传牌、灯箱、雕塑等随处可见。湿地科普教育,让市民们在享受湿地保护与修复营造的绿色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大家心中培育起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强烈意识和共同责任感。 在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方面,无锡的确是下了深功夫的。一是依托无锡市生态湿地保护建设研究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观鸟俱乐部等多个民间协会,开展大型的湿地科普宣教活动。如: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湿地保护宣传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特定时间节点,印制、发放《无锡常见湿地水鸟》折页和鸟类识别卡片,开展广场宣传、义务咨询活动,开展湿地保护系列宣传,营造社会公众珍爱湿地、保护湿地鸟类的良好氛围。二是在各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科普宣教展示区,建立科普展示馆等,展示动物、鸟类等仿生标本,以及湿地相关科普知识内容,定期举办植物观赏、观鸟、观虫系列自然教育活动,进行集中宣传。有的还设立了湿地宣教长廊,将湿地科普与生态休闲体验相结合,寓教于乐,相得益彰。三是举办湿地学校,让湿地科普进校园,让学生们从小就了解湿地生态知识、树立湿地与生态保护意识。2018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湿地学校网络年会,授牌18所全国湿地学校,无锡市有3所学校在列。四是抓湿地保护专业队伍的自身管理能力提升。近年来,无锡市每年举办各类湿地保护管理培训班,邀请湿地保护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为基层湿地管理人员宣讲湿地保护修复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国内外湿地保护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模式,通过提高湿地保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不断提升全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 …… 弘扬湿地文化,让公众共享湿地保护成果,也是无锡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在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的同时,将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结合起来,让公众在休闲游乐甚至日常生活中感受湿地文化的熏陶。 无锡的湿地公园皆有历史文化基因。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伯渎河为吴文化发源地,湿地公园之名来自于历史上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还融入了“泰伯奔吴”等湿地文化元素;蠡湖国家湿地公园连系着范蠡与西施的传说,“范蠡西施泛舟蠡湖”“张渤治水”等历史文化典故;长广溪湿地公园也是数千年吴文化涵养之地……在美好的湿地生态中摇橹荡舟、学吴侬软语、听吴地民歌,体验湿地风貌的文化与温情,该是一件多么身心愉悦的享受。无锡就是这样,以多年的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实践,为你营造“温情和水”的生态意境,让你感受温润的吴文化气息。(完) |
|
来自: gobeyondlxy > 《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