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晓华教授团队:1例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切除病例汇报

 神外小白 2019-07-10


张晓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Walter E.Dandy神经外科培训中心亚洲部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作为访问学者曾先后在加拿大UBC大学附属温哥华总院和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港景医院、圣路易斯大学医学中心、Barrow神经科学中心从事临床和相关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复杂颅底疾病、脑血管病及脊柱脊髓的外科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颅内血管移位、颅内血管搭桥治疗复杂脑血管病和内镜下颅底肿瘤切除。

患者病史

患者男性,62岁。

主诉:左眼视力下降2周余。

查体:左眼视力粗测下降,双眼同向性偏盲。

既往病史:鼻咽癌放疗(20余年)。

术前视力视野检测:双眼视力下降(L:0.15;R:0.4);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术前CT平扫示鞍上稍高密度占位,伴少许钙化。

术前CT增强示鞍上占位无明显强化。

头颅CTA示颅内血管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IT1占位呈低混杂信号,T2呈低混杂信号,周围可见不明显含铁血黄素环。

头颅MRI增强后占位强化不明显。

术前诊断:鞍上占位。

鉴别诊断:

1.鞍上海绵状血管瘤。

2.动脉瘤。

3.颅咽管瘤。

治疗策略:翼点入路鞍上占位切除术。

术中影像

术后CT

术后MRI

术后视野检查

术后病理

病例讨论及思考

1. 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单纯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开罕见,国内仅有8例报道[1]

临床病程:病灶反复出血与增大,与其他部位海绵状血管瘤相似。临床症状主要为出血导致的急性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

2. 手术指征:相比其他部位海绵状血管瘤,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指正应该更为宽松,一旦影像学上血肿压迫视神经,应尽早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尽早促进视力恢复。Liu等人回顾分析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视力视野手术后改善概率,发现85%患者能从中获益[2]

3. 治疗方案:推荐翼点入路,能够从第二间隙最大限度暴露视交叉及视束。尽量减少双极电凝使用,减少局部热损伤及缺血可能性。不推荐放射治疗[3]

参考文献

1. 李海龙,等。视束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卒中出血1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4(4):370-371。

2. Liu, et 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of the optic pathway and hypothalamus: analysis of 65 cases in the literature. Neurosurg Focus. 2010; 29(3):E17.

3. Lunsford LD, et al.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symptomatic solitary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considered high risk for resection. J Neurosurg. 2010 Jul;113(1):2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