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以系统性思维开展水环境规划设计(六)
2019-07-10 | 阅:  转:  |  分享 
  
以系统性思维开展水环境治理规划设计第六部分水资源保护及利用的系统性规划主讲:北溪2019年3月录制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1水资源规
划的概念及其目的2水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3水资源规划的层次分类4水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5城市水资源的概念6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
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内容和原则8城市水资源的配置要求9城市给水水源的水量保障要求10城市给水水源地的水质保障要求11城市
水源地的选择及防护要求12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存在问题的系统性解决ξ1-水资源规划的概念及其目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广义)是在调查、
分析河流、湖泊、水库等污染源分布、排放等内容的基础上,与水文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相联系,利用水量、水质模型,探索水质变化规律、
评价水质现状和趋势,预测各规划水平年的水质状况;划定水体功能分区范围及水质标准;按照功能要求制定环境目标,计算水环境容量和与之相应
的污染物削减量,并分配到有关河段、地区、城镇,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提出符合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防治措施。水资源保护
规划包括水质控制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规划。其主要目的如下:分析并提出水质、水量、水资源利用等水环境方面的问题,并明确问题的根源。确
定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考虑客观条件,从水质与水量两方面拟定水环境目标,做出水环境功能分区。拟定措施,提出实施方案。主
要在调整经济结构与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污水处理等方面拟定措施,并在评价、优化的基础上,将各种措施综合起来,提出供决策选用的
方案。ξ2-水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水资源保护规划应与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并根据规划水体的
环境承受能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以保护当代和后代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维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规划、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将水系内干流、支流、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作为一个大系统,充分考虑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省(
区)际间、市际间,湖泊、水库的不同水域,以及远、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
原则。统筹兼顾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于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重点问题,在规划中应体现优先保护的原则
。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水质保护与水量密切相关。将水质与水量统一考虑,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辩证统一关系
的体现。在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应从水污染的季节性变化、地域分布的差异、设计流量的确定、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等方面
反映水质和水量的规划成果。还应考虑涵养水源,防止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的因素。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原则应注意地表水与地
下水统一,为水资源的全面统一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突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原则。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规划方案应
实用可行,操作性强,行之有效,侧重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以利于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实施。ξ3-水资源规划的层次分类水资源保护规划按其范围
和内容,可分为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和污水处理设施规划。1、流域规划是对整个流域范围内的干流、支流、湖泊等水体做出统一而协调的水资源
保护规划。流域规则是从流域出发,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情况,确定河流各区段水体功能、水质控制目标、各集中排污口允许排放量的分
配、流域内水污染重点治理措施,并提出实施计划。2、区域规划是对区域范围内主要的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并结合行政区划而做出的水资源保护
规划。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是区域规划的重要部分,区域规划的目的是估价各种控制水质的方案,并提出管理部门的执行计划。区域规划的任务
是在满足区域内河流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对该区域的各种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加以筛选,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或是规定的
水质目标。3、污水处理设施规划是为维持和改善河流水质做出的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经济选择和方案进行比较。在规划中,调查已有的污水处理
设施和估算各种废、污水处理和处置方案,再根据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因素,选择一个费用最小、效益最大的方案。ξ4-水资源规划的主要内
容新版规范GB50282-2016修订的内容:1、增加了术语、基本规定和应急供水的内容;2、规范的适用范围调整为城市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给水工程专项规划。3、调整了用水量指标;4、调整了水厂和加压泵站的用地指标;5、补充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
内容;(再生水应作为水资源参与城市水资源平衡计算)6、补充了城市给水系统布局的内容;7、补充了给水系统安全性的内容;8、补充
了输配水的内容。ξ4-水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及评价水体的现状和功能,明确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对水体功能进行区划,拟定
水质目标和设计条件。规划的不同水平进行污染预测。根据水体自净特性、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以及技术经济比指标,拟订比较方案,
并优选方案。拟定分期实施程序并计算分期效益。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如下ξ5-城市水资源的概念城市水资源:urban
waterresources用于城市用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再生水、雨水、海水等。其中,地表水、地下水称为常规水资源,再生水、雨
水、海水等称为非常规水资源。城市水资源,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供城市工业、城市居民生活和郊区农业需要的那一部分水。通常是指可供城市
用水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每年可得到补给恢复的淡水量。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处理后的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回用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杂用
用水,也被视为城市水资源的组成部分。城市水资源一般要求水质良好、水量充沛、能满足城市当前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市水资源是制约城市发
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都要求加强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ξ6-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
发展,城市用水量和排水量不断增长,造成水资源日益不足,水质日趋污染,环境恶化。据统计,全国668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
,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年缺水量60亿m3,由于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北方13个省(
区、市)有318个县级以上的城市缺水,许多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城市缺水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另一方面,我国污水排放量逐年
增加,从1990年的179亿m3增到1999年的351亿m3,其中生活污水80%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水体,监测表明,有63.8%的城市
河段受到中度或严重污染。据调查,全国118座大城市的浅层地下水有97.5%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42个城市的44条河流,已
有93%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32.6%受到严重污染。我国七大水系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63.1%的河段水质为Ⅳ类、Ⅴ类或劣Ⅴ类,
有的被迫退出饮用水水源。缺水和水污染的加剧使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实现污废水、雨水资源化,经处理后回用,既可节省水资源,又使污水无害
化,是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搞好环境建设、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国发[2000]36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
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城市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ξ7-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应急水源emergencywaterresource在紧急情况下(包括城市遭
遇突发性供水风险,如水质污染、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非常规事件过程中)的供水水源,通常以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居民生存、生活用水为目标。备
用水源alternatewaterresource?以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为目标,以解决城市水资源相对短缺,或现有主要水源相
对单一且受到周期性咸潮或断流影响,或季节性排污影响,建设并具备与现有水源互为备用、切换运行的水源。ξ7-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9.0.
1城市应根据可能出现的供水风险设置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并按可能发生应急供水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应急水
源和备用水源规模。9.0.2应急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并设置相应措施保证供水水质安全。9.0.3应急水源和
备用水源的水质宜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于水源水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根据应急供水量及水质要求,采取预处理或深度处理等有效措
施,确保水厂出水水质达标。9.0.4应急供水量应首先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用水要求。城市应急供水期间,居民生活用水指标不宜低于80
L/(人·d),并应根据城市性质及特点,确定工业用水及其他用水的压缩量。应急供水状态下,原有供需平衡被打破,应遵循“先生活、后生
产”的原则,对居民生活用水、其他非生产用水采用降低标准供应,同时限制或暂停用水大户及高耗水行业的用水。9.0.5应急供水持续时
间应根据典型事故情况下对城市供水影响的时间确定。9.0.6水厂应具备应急供水时水质保障措施,并根据可能出现的供水风险增加应急处理
设施用地。ξ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内容和原则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测城市用水量,进行城市水资源与城市用水量之间
的供需平衡分析,选择给水水源和水源地,确定给水系统布局,明确主要给水工程设施的规模、位置及用地控制,设置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
提出水源保护、节约用水和安全保障等措施。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原则:从全局出发、坚持保障供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节水型城市。
城市给水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给水水平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公共利益的实现,关系到公共安全
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首先保障供给。同时,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中要贯彻执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严格
控制用水总量,合理配置城市水资源,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满足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要求。ξ8-城市水资源的配置要求5.1.1在城市水资源配
置时,应综合分析城市各类用水对水量、水质的要求及供水保证程度,结合技术经济可行性,提出不同规划年限的配置方案。本条提出水资源配置
原则。应合理利用、优化调用各类水源,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根据城市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规划,充分发挥各类水源的功能。5.1.2在城市
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时,应提出保持水资源平衡的对策及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及产业结构。常规水资源不足的城市应限制高耗水
产业,提出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的措施。本条指明应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城市应分析其原
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造成常规水资源不足有多种原因,如工程的原因、污染的原因、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或综合性的原因等,可针对各种不同的
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建造水利设施拦蓄和收集地表径流;建造给水工程设施,扩大城市供水能力;强化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完善城市排污系统,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采取循环用水、限制高耗水产业、分质供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5.1.3城市水资源和城市用水量之间应保持平衡。在
几个城市共享同一水源或水源在城市规划区以外时,应进行市域或区域、流域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当城市本身水资源贫乏时,可以考虑外
域引水。可以一个城市单独引水,也可几个城市联合引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二条:“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
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当城市采用外域水源或几个城市共用一个水源时,应进行区域或流域
范围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或专项规划,以满足整个区域或流域的城市用水供需平衡。ξ9-城市给水水源的水量保障要求5.2.1城市给水水源应
根据当地城市水资源条件和给水需求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按照优水优用的原则合理选择。一个城市的水资源条件包含了水量、水质、时空变化等要素
,优水优用原则体现了对水量和水质的重视。5.2.2以地表水为城市给水水源时,取水量应符合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规定,供水保证率
宜达到90%~97%。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及大中城市的枯水流量保证率宜取上限,当选择的水源枯水流量不能满足保证率要求时,应采取选择多
个水源,增加水源调蓄设施,市域外引水等措施来保证需求。5.2.3地下水为城市给水水源时,取水量不得大于允许开采量。规定取水量不
得大于地下水源所在地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允许开采量。本条为强制性条文。5.2.4当非常规水资源为城市给水的补充水源时,应综合分
析用途、需求量和可利用量,合理确定非常规水资源给水规模。再生水是多用于景观环境、城市杂用、工业和农业的用水。再生水具有量大、就近
可取、水量受季节性影响小、投资和处理成本低等优点。再生水可利用量同时应纳入城市水资源平衡分析的范围。?雨水利用是一种立足本地水资源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雨水利用从形式上可分为适当处理后的直接利用和强化雨水下渗的间接利用。由于雨水可利用量受年际和季节性的影
响较大,水量不稳定。一般仅在用水需求的指标中考虑雨水利用的影响,不直接参与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海水综合利用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
和海水淡化。沿海淡水资源匮乏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高耗水工业项目,应优先考虑海水直接利用。海水综合利用应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其利用
量应纳入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范围。5.2.5缺水城市应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再生水利用率不应低于20%。ξ10-城市给水水源的
水质保障要求5.3.1当选用地表水为水源时,水源地应位于水体功能区划规定的取水段,且水质符合相应国家现行标准的区域。地表水水体
具有作为城市给水水源、城市排水受纳体和泄洪、通航等多种功能。环保部门为有利于地表水水体的环境保护,发挥其多种功能的作用,协调水体上
下游城市的关系,对地表水水体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并报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颁布施行。当选用地表水作为城市给水水源时,水源地必须
位于水体功能区划规定的取水段。5.3.2当水源为高浊度江河时,水源地应选在浊度相对较低的河段或有条件设置避砂峰调蓄设施的河段,并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CJJ40的规定。5.3.3当水源为感潮江河时,水源地应选在氯离子含量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规定的河段,或有条件设置避咸潮调蓄设施的河段。5.3.4当水源为湖泊或水库时,水源地应选在藻类含量较低、有足够水深和水域开阔
的位置,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CJJ32的规定。5.3.5当选用地下水为水源时,水源地应设在不易受污染
的富水区域。5.3.6水源地确定时,应同时明确卫生防护要求和安全保障措施。水源地的用地因水源的种类(地表水、地下水、水库水等)
、取水方式(岸边式、缆车式、浮船式、管井、大口井、渗渠等)、输水方式(重力式、压力式)、给水规模以及是否有专用设施(避砂峰、避咸潮
的调蓄设施)和是否有净水预处理构筑物等有关,需根据水源实际情况确定用地。确定水源地的同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
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和当地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水源地的卫生防护要求和安全保障措施。5.3.7水源地用地面积应根据取水规
模和水源特性、取水方式、调节设施大小等因素确定。ξ1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污染防治规定饮用水水源地概括了提供城镇居民生活及公共
服务用水(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餐饮业、旅游业等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饮用水水源
保护区分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指地下水饮
用水源地的地表区域。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颁布机关: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颁布时间
及实施时间:1989-07-10)的相关要求: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
、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
般不准进入保护区,必须进入者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
得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ξ12-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存在问题的系统性解决1、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妥善解决合理水费计取管理制度,有效
促成全民节水意识。例如,地表水和地下水本是同一种资源的两种形式,却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和研究;人为地将水量和水质管理分开;对某些用水
户没有拟定合理的水价和有效的计取水费办法;用水户不关心节约用水等。这些都是有待解决和并不难解决的问题。2、根据目前和将来对水环境的
用途,严格划分保护区,持续有效保证水域水量和水质。目前,许多水域的水质从总体上来评价是好的,但在人们活动频繁的水域却污染严重。3、流域的用地与人口增长对下游城市水量、水质的影响和水环境污染是紧密相关的。工业形成点污染,农业形成面污染。城市化一方面使用水量加大,排污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铺盖面积增加使径流水量加大,洪水集中变快,洪峰提前出现。这些对下游水环境的影响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4、要把流域及其水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在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上既要统一考虑人类社会活动的用水要求,也要考虑自然生态的安全用水,使生态系统得以协调发展。这一点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5、我国雨洪危害较大,减免洪水灾害常常是地表水源要考虑的问题。必须从流域出发统筹考虑防洪治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在水资源的配置上,既要考虑水、土资源的平衡,也要考虑上、下游的分配比例,一水多用。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最大综合效益。本课程第六章节的内容暂时结束,谢谢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联系方式:tel:18095212591;1353460045@qq.com下一章节课程的内容为:非常规水资源的系统性利用
献花(0)
+1
(本文系书虫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