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名医对风湿骨病的诊疗演变,晚晴杨士济方剂选录

 炎黄中药研究院 2019-07-10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风湿病,世界卫生组织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病十年”就是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是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病情顽固难治,中医药防治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疗效好,副作用少,方法简便,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类风关”属于中医痹症范畴。这个“痹”字最早出现在哪里呢?

出现在两三千年前的《山海经》里面,《山海经·东山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之一就是这个痹症,但是没有对痹症的具体解释。

详细论述痹症是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痹论篇,它开创了研究“类风关”的先河。《黄帝内经》里面对“类风关”病因、病机、症状、治法进行了系统论述,直到今天,这些论述还在指导着“类风关”的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上是怎么讲的呢?它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着而为痹”。

体质不好,遗传基因有问题,导致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结果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这就是痹症。

对于痹症,要采用祛风、散寒、利湿、通痹等方法进行治疗。痹症有行痹、着痹、痛痹之别,有历节、顽痹、鹤膝之名。这个2000年前的论述,与今天西医关于“类风关”的论述惊人地一致。

西医认为,“类风关”起病原因一个是自身免疫功能失调,就是中医讲的“其气必虚”;一个是寒冷、潮湿、疲劳,也就是中医讲的风、寒、湿、热。你看,说来说去差不多的。

接着到了汉代,我们称张仲景为“医圣”,在日本药学界,张仲景是至高无上的。日本厚生省规定,凡是张仲景的方子,不需要批准,就可以直接应用。在中国,我们叫它“经方”,就是可法可传的经典名方。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全面总结了汉代之前中医治疗“类风关”的经验,从这个时候起,“类风关”不再叫痹症,改叫“历节风”,非常接近现代的描述,就是一节一节关节疼痛。

张仲景创制了很多方子,最有名的有四张方子:“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白芍桂枝汤”。这四张方子现在日本人用得很多,国内医生更不用说了。仲景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可法可传。

张仲景后面是华佗,华佗大家都知道,给曹操看病,外科手术动得好,他对“类风关”有哪些贡献呢?他主要是用针灸。

唐代孙思邈,我们称他为“药王”,他写了一本《千金方》,他认为能救人性命的药方比金子更贵,一张药方比1000两金子更值钱,所以叫《千金方》。

《千金方》创制出“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关”效果很好,到目前为止,90%的医生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退变性关节炎,都用这张方子加减。

宋朝有个叫严用和的,严用和收集了很多方子,其中治疗风湿病的处方不少,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写了一部《济生方》,里面把“类风关”称为“历节风”。得了“类风关”是非常痛的,

到了明朝,绍兴人张景岳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他另辟蹊径,一反先法,用温通、温补、温肾的方法治疗“类风关”,也就是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寒证,比方说用熟地、萸肉、枸杞子、巴戟等。他这个人很喜欢用熟地,就是感冒、牙痛、关节痛他都用熟地。因为他喜欢用熟地,后人干脆就叫他张熟地。张景岳比较出名的是右归丸,治疗“类风关”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后世也有人攻击他。

清代叶天士是温病大家,温病,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传染病。人类进入16世纪以后,居住得越来越密集,流动性越来越大,森林被破坏后,老鼠等动物开始与人类混居,这就给传染病提供了温床,人类大规模的流行病暴发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所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温病有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叶天士与吴鞠通是师生关系。叶天士自己没有写过书,医生一出名哪里还有时间写书啊?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叶天士的书都是吴鞠通整理出来的。吴鞠通这个人很精明,老师的方子,他换个名称,就说是他自己的,实际上是叶天士的。毕竟都是温病大家,叶天士的这些书里面有很多是治疗“类风关”的方子。治疗风湿病,历代都有所总结,有所创新,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些。

晚晴的时候,南阳道医杨士济对风湿骨病也有独到见解,杨士济在多年行医过程中发现风湿骨病多肾阳亏虚,阴阳失衡,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风、寒、湿,三邪合至而引起,在《黄帝内经》中亦多有记载,称之为骨痹症,杨士济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创立驱邪补肾汤,在行医过程中因人而异,随症加减,每收良效

到了现代,比较出名的有好几个流派。一个是虫派,就是所有用来治疗“类风关”的中药都是爬虫类,如乌梢蛇、蜈蚣、地龙、天虫、地鳖虫等。

他们认为虫类都具有祛风、搜风的作用,代表人物朱良春是国家级名中医,还健在,江苏人,他有一味中成药叫益肾蠲痹丸,其实是冲剂,里面全部是虫类中药;一个是枝藤派,主要用桑枝、桂枝、海风藤、鸡血藤、忍冬藤、络石藤等中草药。

喜欢用枝藤药的医生不少,但是没有突出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酒派,广东那边就比较流行这个。前几年杭州市中医院也弄这个,把蛇浸在白酒里面,我们这里到处可以看到。

不管用什么药,治法遵循的都是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的祛风、利湿、散寒法,一般医生都是这个样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