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關節周圍炎俗稱五十肩,在傳統中醫病症中屬於『漏肩風』之範疇。 傳統醫學的概念認為凡是因感受風、寒、濕邪,引起肩部痠痛,運動功能障 礙等,皆可稱為漏肩風。一般多發生於單側肩部,亦有兩肩先後發病或交替 發病者。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 歲左右,故又俗稱『五十肩』。 但是並非表示只有50 歲的人易得,年輕人若因外傷而長期制動,亦會罹患五 十肩。因此,不管是體力勞動者或腦力運用者均有可能發病。如果得不到有 效的治療,往往使肩關節發生黏連,造成關節活動受限,形成所謂『冰凍肩』, 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一、定義因為外傷或勞損傷而導致肩關節疼痛,使肩關節不能主動或被動做外展、 向前、向後彎屈或外旋等活動,且此肩部疼痛好發於45~60 歲,故稱『五十肩』 或稱為肩關節周圍炎。二、症狀初發時常感肩膀酸楚難忍,局部怕冷,夜痛加 重,甚至睡時痛醒,故又稱“冰凍肩”。且疼痛感會向頸部及上肢擴散,此時上肢 活動受限,穿衣、搔背都有困難,也不能自己梳頭髮,當上肢不動或向下時疼 痛減輕或消失,故又稱“凍結肩”。三、常見的病因1.性別:女多於男,長期操勞 家的主婦和停經婦女最常見。 2.退行性病變及免疫、代謝性疾病: 好見於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心血管硬化、頸椎病等之病患。3.外傷史: 患側肩膀大都有外傷史。 4.職業:非體力勞動者、伏案工作者較常見。 5.患側: 無特殊原因者常發在左側,而有外傷史者通常好發在右側(慣用手)。並且多為單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 一患側,兩側同時發作者,僅6~17%。 能引起肩關節周圍炎的病因,則包括肌腱炎所引起的急慢性外關節炎,肩關節 脫臼,骨折,長期固定,韌帶受損,肌肉斷裂,肩關節退化,甚至於心肌梗塞 或頸脊神經根炎……等,由此顯示了本病的複雜性。四、五十肩的治療在治療 方面,重點放在減除疼痛與功能的重建(恢復其關節活動度),包括使用消炎止 痛藥、關節內注射、物理治療、鬆動術及肩關節伸展運動,分述如下: 1.藥物治療: 消炎止痛藥、肌肉弛劑,對於較神經質的過度保護(痛就不敢動,越不動,關 節活動受限越厲害)的病人可給予抗焦慮藥並鼓勵患者多活動肩膀。 2.關節內注射: 類固醇加局部麻醉劑,注入的量(體積)要夠(可再加食鹽水),以便將關節囊 撐開。關節內注射須由骨科、復健科或其它相關科之專科醫師執行之。 3.物理治療: 包括冰敷(炎症反應明顯,疼痛為主時)、熱敷、超音波、干擾波,經波電刺激, 磁場治療,對於物理治療不得過度依賴,它純粹只是緩解疼痛,病人本身須努 力加強肩膀的活動與伸展運動。 4.鬆動術: 在關節內注射或熱敷後由有經驗的醫師或治療師執行之,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切忌硬扳硬拉,而造成二度傷害。 5.自我運動:形形色色的運動很多,主要是增加肩關節與肩胛骨的活動度,重點 在於運動的強度與頻率,一開始不妨輕一點,多做一點,有空就做,然後慢慢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 增加其強度。每天四~六次,每次10~15 分,為減少運動時之疼痛,可事先以 電熱或熱水袋作熱敷20 分鐘。 a.鐘擺運動: 又稱為肩關節內外旋轉運動:身體半蹲,患手垂直往前甩2 次,後做一次外旋 轉,往後甩2 次後,做一次內旋轉。 b.手臂爬牆運動:利用牆壁,以面向牆壁或側向牆壁的姿勢,將手指向上爬。 c.肩胛骨運動:包括向上抬向前,向後及旋轉運動。 e.背後抬手運動:雙手放在背後腰背處,患手在上好手在下,儘量把手往上托 高。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 d.摸耳朵運動:患手抬高繞過後腦,去觸摸對側的耳朵儘量去摸到嘴角。 6.運動治療:運動治療是極為重要的,一般醫院的復健部門有專為五十肩設計的 特殊運動器材,由復健專業人員操作並指導居家運動的方式。一般在 運動過程中疼痛減輕,活動程度增大。維持良好的姿勢和適度維持肩 部正常活動有助您減輕肩部肌強力和減輕您的不舒服。 五十肩依程度可以分為3 級,第一級是發病1 週以內,患者手抬高會痛,拿不到頭 頂上的東西,患部會有痠痛感覺,治療後可以完全恢復;第二級是患者舉手受限, 睡覺時疼痛,無法扣胸衣;第三級是約半年後處理不當,導致無法梳頭、扣裙扣、 洗背、側睡及上肢上舉等,二、三級治療後恢復率可達80%。 五十肩在中醫上稱為「漏肩風」、「肩凝症」,多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氣血凝滯, 一般 辨症分型可分為3 種: 1.風寒型: 見於早、中、後期,畏風寒,天冷病況會加重,病患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緊或 弦,處方多用疏風定痛丸。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 2.瘀滯型: 見於早中後期,病患會有肩部痠痛、局部腫脹、入夜後疼痛加劇、肩功能受限、 舌質瘀斑、苔薄白;一般多以身痛逐瘀湯加減。 3.虛損型: 見於後期,肩部肌肉萎縮、肩功能受限、局部痠痛、氣短懶言、四肢無力、舌質 淡、苔白、脈沉細;治療上多以黃耆桂枝五物湯。 至於針灸方面,多取穴於肩三針、肩貞、天宗、手三里、肩外俞、肩中俞等;如果 是外敷可用三黃散、如意金黃散、接筋續骨散等,依早中後期可由醫師診斷使用。 除了內服中藥加上針灸治療外,初期患者 1 個月內是治療的黃金時期,此外,可用 中醫傷科手法,患部先經傷科藥洗薰蒸後,用滾法、搖法、提抖法、分筋法等,來 鬆解肩部粘連。 護理指導: 1.減少提重物。 2.適度運動:針對活動肩關節設計的鐘擺、爬牆等動作,依個人狀況,適度練習。 3.避免不當姿勢:像突然舉肩過高、以上臂當枕頭的動作。 4.多做擴胸、側舉動作:打電腦、伏案寫字的姿勢,屬於內收或內旋的動作,如 果維持同一姿勢過久,會引起肩關節肌肉力學不平衡,應多 做擴胸及側舉的動作來平衡。 資料來源:1.銀髮族健康天地 2.健康小百科台北市衛生局 3.崴達健康網五十肩的中醫療法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 http://www./Web_News_File/do10960003.PDF 肩關節周圍炎的辨證論治 宋敏 關結周圍炎有漏肩風、留肩風、露肩風、肩擬症、凍結肩、五十肩等之稱,近年有人認為以上這種命名均不確切,建議以統稱「肩風風」較符合中醫特色。以下將就臨床分期和辨證治療用藥加以說明,因上次醫師會議中有多位前輩醫師針對此病提出許多臨床針灸及傷科手法的心得,故在此再對此病的內科療法做一整理提供各位醫師參考。 臨床分期: (一)發病期: 發病急促,短者持續2~3週,長者可數月,感肩部疼痛逐漸加重,以夜間為甚,甚至影響睡眠,疼痛自肩部向肘部、前臂放射,肱二頭肌腱條索樣增粗,肌腹腫脹,壓痛,患者肩部活動受限,以致梳頭、穿衣等肩關節活動均感困難。 (二)緩解期: 經治療或適當休息,症狀有所緩解,肱二頭肌腱與腱鞘輕度粘連,肩關節活動障礙,任何方向的牽拉或扭轉都能引起肩部疼痛,常持續2~3個月。 (三)凍結期: 如未施以有效治療,或失治而進入凍結期。肱二頭肌腱及周圍肌腱粘連,關節完全凍結,肌肉會明願萎縮(三角肌、肱二頭肌、提肩胛肌、崗上肌等)。 辨證治療: (一)風寒溼痺阻滯型: 久居寒溼之地,或勞累後汗出當風,或貪涼著寒,風寒濕邪客于筋脈,氣血凝滯,痺阻經絡,證見肩周重滯疼痛,酸脹不舒,夜間尤甚,肩關結屈伸不利,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或沈細。治擬袪風散寒除濕,疏通經絡。風勝者,川羌活湯加減(川羌活、秦艽、五加皮、防風、海楓藤、細辛、川斷、宣木瓜);寒勝者,麻桂溫經湯加減(麻黃、紅花、桂枝、細辛、赤芍、香白芷、桃仁、甘草);濕重者,苡仁湯加減(薏苡仁、蒼朮、當歸、川芎、麻黃、桂枝、羌活、獨活、防風、川烏、甘草、生薑);邪從熱化,白虎加桂湯加減。 (二)氣血兩虛型: 勞累過度而積勞成疾,耗傷氣血,或素體氣血虧損,或失血過多,氣血運行無力,筋脈失濡。證見面色無華,氣短乏力,精神萎靡,肩關節疼痛,勞累痛劇,休息減輕,肌筋攣補,活動障礙,經久不癒,舌淡,苔薄白,脈沈細乏力。治凝補養氣血,和營止痛,治用黃耆桂技五物湯。 (三)肝腎虧損型: 體虛病久,年高體虛,正氣虧損,或房勞過度等傷及肝腎,腎精虧損,肝血不足,不能濡養筋脈。證見頭暈、目眩、耳鳴、腰酸、步履無力、肩關節功能障礙明顯、舉動無力、痛不甚明碩、舌偏紅、苔薄、脈細弱。治凝補肝益腎,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四)筋骨損傷型: 肩關節脫位,骨折以及上肢其他部位的筋骨損傷,長期固定未作肩關節功能鍛鍊,或日久的累積性損傷,使肩部流血受阻,瘀血凝滯,復加感受風寒濕。證見早期腫脹,病程數週或月餘,三角肌攣縮,按之無彈性感,酸脹重滯,日趨加劇,肩關節活動均喪失,患者上臂常呈保護性固定於前胸,疼痛頗劇,纏綿不癒,舌紫暗或有瘀點,苔薄黃脈弦數而澀。治擬活血通絡,理氣止痛,方用十三太保方加減(桃仁、紅花、川芎、地鱉蟲、製乳香、製沒藥、公丁香、歸尾、沈香、廣木香、血竭、製川島、製草鳥)。 本文摘自浙江中醫雜誌一九八四年第十九卷第一期二十一 http://www./pbcm/33-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