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法学硕士985毕业 决定去送外卖

 名通社 2019-07-10


前段时间,一篇《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刷屏了。

北大法学硕士张根,辞去北京光鲜亮丽的白领工作,当了四个月的外卖配送员。

一年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文章

他说:送外卖的初衷,其实只是想摆脱一种阶层焦虑。

身边的人都太过优秀,让他觉得自己连快乐都有罪恶感。

别人拿3万工资,自己拿着1万工资,居然还有脸周末去看电影?

难道不应该努力加班,赶紧把这个差距补上吗?

这个社会,无数人在告诉他:

“时代抛弃你,连招呼都不打”;

“某某创始人套现15亿,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当这种焦虑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他决定去一个未知的行业未知的阶层体验生活。

不可否认,张根应该庆幸在外卖员之前,还有北大毕业生的标签。这给了他进退自如的资本,使得他的外卖员经历更像是一种底层生活体验。但同样也是北大毕业生这个标签,给他划定了一个人生的完美轨迹,让他送外卖的行为蒙上了乖张、离经叛道的色彩。

在全民焦虑的时代,很多人都提溜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都会遭遇人生迷惘时的左右冲突。隐忍或者妥协,戏谑一句“人间不值得”,安慰自己“逃避可耻却有用”,成了大多数人的最终选择。在世俗意义的框架内安稳度日是常规操作。而跳出这个囚笼,注定成为异类的存在。

美国学者库利提出过一个“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认识和把握自我,因此形成“镜中我”。

张根跳脱出了镜中的自我,拒绝被单向定义、循规蹈矩。他在文章里自述:“我现在已经来到了你告诉我的底层,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这不仅是年轻人的桀骜不驯,更是让自己积极投身另一种人生实践,去试错,去探索,去折腾,去反抗,去证明,希望完成一场华丽蜕变与自我变革。

大多时候,我们总是用单一维度评价多维立体的个人,却忘记了:存在的质感并不取决于事件的堆积,生命的丰盈更在于内在化的体认与理解。张根用4个月的外卖员经历,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种另外的可能。

而这已经弥足珍贵。所以,别急着否定一位焦虑学霸的反抗与自我救赎。说不定,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也会陷入同样的困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