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到底是皮克斯。6月21日,《玩具4》北美、中国内陆同步首映,影视经典回归,依然不负众望、超越期待。 论影史地位,《玩具1》是世界上首部全电脑制作的3D动画长片; 论商业成功,前作也曾以动画电影之姿,横扫全美票房并刷新动画电影的票房记录; 论获奖情况,《玩具1》帮助导演约翰·拉塞特生生以“特别成就奖”奖勇夺小金人;《玩具3》一举拿下201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完美封神; 论口碑效应,9年前的《玩具3》,无数80后、90后影迷和小男主安迪一起告别胡迪、告别童年,最后哭倒在电影院,被誉为“一场完美的道别”。 在如此亮眼的成绩表面前,《玩具总动员4》新故事如何延续往日辉煌?给大小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皮克斯真的不落窠臼。 剧情新立意: 从“合家欢”电影到探讨人生意义 在前3部电影里,主角牛仔警长胡迪对着巴斯、翠丝都表达过“身为玩具,最重要的使命是陪伴小主人成长”之类的观点。电影的戏剧冲突始终也围绕在:如果小主人不再喜欢/需要,玩具们该怎么办的问题上。《玩具》系列电影最底层、最牢不可破的世界观构架是:身为玩具,需要一个主人。 然而在第四部,皮克斯让胡迪挑战了自己亲手拟定的世界规则,在讨论完童年与告别之后,讨论起人生的选择与意义。 被转送给邦妮之后,胡迪不复往日宠爱,却依然恪守玩具的本分,全心全意地照顾着新主人和她的玩具们。其中,最受邦妮喜爱的就是她亲手用废旧材料做成的玩具“叉叉”。结果,叉叉因为坚持认为自己只是垃圾不是玩具,一直努力逃离着邦妮,想回到垃圾箱。为了找回出逃的叉叉,胡迪又一次踏上历险之路。 在寻找叉叉的路上,胡迪遇上以前的朋友牧羊女。牧羊女离经叛道,并不认同胡迪“每一个玩具都需要主人”的观点,但却又很尊重胡迪的想法和选择,一直想方设法帮助胡迪。当胡迪救回叉叉,距离回归完美、“有主”的玩具生活一步之遥时,胡迪却受牧羊女影响,最终选择成为“无主”、彻底自由的“no lost toy”玩具。 生而为玩具,并非只能等待主人的选择,学会放手,才能邂逅无限可能!打动人心的剧情,将简单的逻辑线扩展出新高度,把“合家欢”电影拔高到对80后、90后观众的诚意之作。 营销新玩法: 电影+小游戏的跨界合作共赢 除了剧情上的创新给用户新的惊喜,从第一部到第四部跨度24年,如何吸引已经长大成人,脱离自己“伍迪”很多年的影迷们走进电影院,皮克斯同样也玩起了新的创意。 在《玩具4》的映前宣传和预热上,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独辟蹊径,推出了微信小游戏——《玩具总动员4之玩具大作战》,把陪伴众多80后、90后童年时光的“玩具人物”融入其中。 把电影中令人记忆深刻的剧情变为了游戏里的精彩情节,跟着胡迪、巴斯光年、牧羊女、叉叉这些童年玩伴,来一场惊心动魄的趣味冒险, 在一次次惊险的躲藏中,勾起曾经美好的回忆,相信不少观众都会想要走近电影院重温当年纯粹的快乐。 熟悉的玩伴和场景,精巧的情节设置,微信小游戏已经成了娱乐营销搭配新的宣传趋势。除了影视作品,各大品牌也纷纷意识到和小游戏跨界合作带来的共赢发展,开始频频与微信小游戏推广合作。 如LVMH集团旗下国际奢侈品品牌,前段时间就精心推出了微信小游戏《罗马奇遇记》,让FENDI新晋中国区Peekaboo代言人许魏洲,化身卡通人物形象,身着FENDI新季男装以游戏主角之姿带领玩家上天下地饱览罗马风光,为7月纪念老佛爷的罗马大秀做了一波很好的预热宣传。 在最近微信小游戏发布的《小游戏创造者说》内容中,我们了解到了小游戏的更多可能性,影视作品和小游戏之间有着得天独厚、相互依托的优势。电影被誉为第八艺术,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两者在很多方面的相似度都很高,受众人群也相似。电影想要依靠IP整体链条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小游戏无疑是最贴合的方式之一。 微信小游戏的产品经理曾介绍:小游戏不是大和小的观点,不是轻和重,而是创意和平台能力相互结合的部分。同样道理,庞大的影迷基数、深化的故事内核,与活泼的形象、轻松的情节,并不冲突,甚至要纳入同一个系统里,才能更方便用户随时立等可“玩”。 当消费的主力愈加年轻化,游戏和影视作品也将持续互相渗透和交织,相信在未来,微信小游戏和影视作品的结合能继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
|